第27章认同才有力量——心灵互动心理学(2)
第27章认同才有力量——心灵互动心理学(2)
小李长得高大英俊,在大学校园内有“恋爱专家”的雅号。如今他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高级职员,英俊的长相和丰厚的薪水使他在众多的女友中选上了貌若天仙的丽。也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耐,小李带着丽去参加朋友聚会。 就在大家天南海北闲谈的时候,“快嘴”王换了话题,谈起了大学校园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恋爱专家”小李。“快嘴”王眉飞色舞地讲述小李如何引得众多女生趋之若鹜,又如何在花前月下与女生卿卿我我。丽开始还觉得新奇,但越听越不是味,终于拂袖而去。小李只好撇下朋友去追丽。
“快嘴”王不是有意要揭小李的伤疤,但他的追忆往事确实使丽难以接受,无端捅出娄子。这不仅使小李要费不少周折去挽回可能失去的爱情,而且使在场的人心里也都大不高兴,自然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朋友聚会时,挑愉快的事说是活跃气氛的好办法,但口下留情很重要,千万不要揭别人的伤疤,否则,你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说话应该谨言慎行,给语言的刀子加上一把鞘。
传说,龙的喉部之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向生长的,如果不小心触到这一“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如何也接近不得,即使轻轻抚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针对这一点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谁都明白,受伤的疮疤不能抠,因为越抠越容易发炎,甚至会使伤口扩大。触人痛处,犹如抠人疮疤,其结果犯了人与人相处的大忌,得罪了别人,自己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看住对方的面子,等于守住彼此的融洽关系
实用精要
鲁迅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爱面子似乎已经成为人性的一大特点。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人退路,不给他人台阶下,他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自卫。因此,当我们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尊,都希望别人能顾及自己的面子。而事实上,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或雇员,而没有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给他人留足面子。
有一段时间,通用电气公司遇到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公司不知该如何安排一位部门主管查尔斯的新职务。查尔斯原先在电气部是个一级技术天才,后来被调到统计部当主管后,工作业绩却不见起色,原来他并不胜任这项工作。公司领导层感到十分为难,毕竟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性格还十分敏感。如果激怒惹恼了他,不定会出什么乱子!经过再三考虑和协调之后,公司领导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职位:通用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级别仍与原来一样,只是另换他人去接手他现在的那个部门。
对此安排查尔斯自然很满意。公司当然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脾性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成功调遣,而且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公司让他保留了面子。
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会计师说:“辞退别人有时也会令人烦恼,被人解雇更是令人神伤。我们的业务季节性很强,所以,旺季过后,我们不得不解雇许多闲置下来的人员。我们这一行有句笑话:没有人喜欢挥动大刀。因此,大家都很担心,唯恐那解雇人的任务落到自己头上,只希望日子赶快过去就好。例行的解雇谈话通常是这样的:‘请坐,汤姆先生。旺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没什么工作可以交给你做了。当然,你也清楚我们……’”
“除非不得已,我绝不轻易解雇他人,同时会尽量婉转地告诉他:‘汤姆先生,你一直做得很好(假如他真是不错)。上次我们要你去油瓦克,那工作虽然很麻烦,而你处理得滴水不漏。我们很想告诉你,公司以你为荣,十分信任你,愿意永远支持你,希望你不要忘记这里的一切。’如此,被辞退的人感觉好过多了,至少不觉得被遗弃。他们知道,如果我们有工作的话,一定会继续留住他们的。要是等我们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是很乐意再来投奔我们的。”
“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总有一天会吃暗亏的人。
做人还是应该和气一些,宽宏大度一些。“面子”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尊严”问题。给人留点面子,就是尊重和重视对方的表现。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道德,大家都是在人性丛林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
就像法国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所言:“自尊心是一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针就会发出大风暴来。”我们避免社交风暴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帮别人看住面子。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每驳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创造一个敌人。
说话多给对方“同感”的理解
实用精要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一对好朋友彼此坦诚相待,真诚相帮,双方都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多给朋友帮助和鼓励,同时,你也会在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中达到双方感情上的沟通。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是交往得以维持并向更为密切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沟通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共鸣”,即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具有相仿的态度及相仿的内心体验;二是“振荡”,即由于“共鸣”而双方情绪相互影响,以致达到一种比较强烈的程度。前者是找到共同语言,后者是掏出心来,心心相印。
所谓“同感”,就是对于对方所述,表示自己有同样的想法和经历。比如吴倩以十分认真的语调告诉她的好朋友李蓉,她想自杀。李蓉不是去问她为什么,也不板起脸孔说教一番,而是说:“是啊,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记得是那天发生的一件事,使我看到了人为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结果吴倩就轻松地谈起了她的烦恼与苦闷。李蓉边听边点头,表示理解和关注。后来吴倩不但勇敢地活下去,并且做出了成绩。她和那位善解人意的李蓉的友谊愈来愈深了。
要想与人进行情感沟通,就要注意对方。当对方对某一事物表露出一种情感倾向时,你就要对他所说的这件事表达同样的感受,而且激烈些,于是你们就谈到一起了。
情感沟通的程度,以每当回忆起这段交往时所导致的兴奋程度为标准。比如,当你读到友人来信中的下面这段话,你俩的感情就绝不会变得冷漠。“不知怎的,你在上次谈论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竟是那么清晰动人。真的,我很高兴与你一起度过了那个下午……”当对方常常联想到这段交往时,就伴着愉悦的心境,则这种沟通也就达到了。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多付出一分感情,就能多得到一分回报。情感的往返交流是自然的、真诚的,任何矫揉造作或夸张,都不能收到情感交融的效果。因为“同感”不是违心的附和,而是朋友间的理解,是心灵的沟通。
第2章扭转反对意见的求同心理学
将心比心,启发对方点头
实用精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说服的最佳效果是双方达成共识,而启发对方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让对方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心理。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是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下乡知识青年小红在农村和农民小刘结婚,还生了个女儿。后来重逢昔日的恋人,小红欲重修旧好,却举棋不定,于是向奶奶寻求帮助。
“你的事,奶奶全知道,如今你打算怎么办!”
“不知道,我……我说不出来……”
“奶奶知道你委屈,可是,谁没有委屈呀。我24岁那年,你爷爷就牺牲了,本家本村的都劝我再找个主儿。你曾爷爷跟我说:‘女儿,地头还长着呢,往前去一步吧。’我不愿给孩子找个后爹,硬是咬着牙过来了。儿子一个个长大了,参了军,又一个个地牺牲了,可我没在人前掉过一滴眼泪。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去受苦,去受难,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幸福?要说委屈,就先委屈一下自己吧!”
“可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啊?”
“做人哪,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你和那个小伙子倒是挺般配的,可就算你俩成了,日子过得挺舒心的,你就保准一早一晚地不想小刘他们父女?那时,你虽吃着蜜糖,却忘不了人家在喝苦水。你甜在嘴上,苦在心里。甜的苦的一掺和,一辈子都是块心病。我今年80岁了,什么苦都尝遍了,没做过一件亏心事。人字好写,一撇一捺,真正做起来就难了!”奶奶说的话句句动人心。
“奶奶,我懂了。”小红擦了擦眼泪,说,“我今天就回家去带孩子,安心过日子。”
奶奶的劝说语重心长,而且,她用通俗的语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孙女分析情况,从而使孙女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用语言做假设,可达到将心比心的目的;也可用实际的行为现身说法,让对方体验别人的心理,进而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调整,同样可达到将心比心的目的。
某商店有位营业员很会做生意,他的营业额比一般营业员都高,有人问他:“是不是因为能说会道,所以生意兴隆?”他回答说:“不是,我的秘密武器是当顾客是自己人。”他总是站在买者的立场上替顾客精打细算,现身说法,使对方的戒备心理、防范心理大大降低,而且产生了认同感,故而说服对方,做成了生意。
将心比心术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谋划和考虑,理解对方的心理、对方的需求、对方的困难,因此这种说服方法容易使对方接受,并能达成统一认识。
永远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并从对方的观点去看事物的趋向,如果你学会这样一件事,就不难成就人生。
要说服对方赞同你的观点,你必须与说服对象站在一起,两者的关系越融洽,说服越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即喜欢听“自己人”说的话。
此外,在具体行动上,甚至是些微不足道的方面,在感情上表现出与你的听众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往往会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报和共鸣。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共鸣,就不需要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诫与说服。
遭遇尴尬,要给他人台阶下
实用精要
交际高手,在别人遭遇窘境的时候,不但会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而使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还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这是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下台”时,掌握了恰当的方法。
顺势而为送台阶
依据当时当场的势态,对对方的尴尬之举加以巧妙解释,使原本只有消极意味的事件转而具有积极的含义。
全校语文老师来听王老师讲课,想不到校长也光临“指导”,这下可使小王犯难了。他既怕课讲得不好,又忧虑有的学生答问题时表现不佳,有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