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县长的“考题”
电话挂断,听筒里只剩下“嘟嘟”的忙音。
县长秘书小李那客气而又疏离的声音,依旧在陈铭的耳边回响。
“县长特别嘱咐,他想听的,不只是总结。”
“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陈铭缓缓放下手机,没有半点即将面见最高领导的轻松,更没有一丝被认可的窃喜。
他的神情,反而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汇报。
这是一场考试,一场决定他未来在平江县政治分量,决定他能否从一个崭露头角的“干将”,真正跃升为能进入权力核心的“智囊”的,终极面试。
他没有立刻坐下动笔。
而是站起身,在这间刚刚属于他,还带着崭新油漆味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办公室外一片寂静,整栋政府大楼的灯光都已熄灭得差不多了,只有他这里,依旧灯火通明。
这片光亮,像是一座孤岛,也像是一座大战前夜,灯火不熄的指挥部。
陈铭的脚步不疾不徐,但他的大脑,却在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疯狂运转。
前世二十年官场浮沉的记忆碎片。
这一世从清溪镇冰雹事件到樱桃项目大获成功的实践经验。
还有刚刚在庆功宴上,与宋佳、秦雅碰撞出的那些关于舆论和资本的火花。
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人脉,所有的资源,在这一刻,都被他投入了脑海中那座高速运转的熔炉,打碎,重构,然后淬炼成一柄即将出鞘的利剑。
寻常干部写报告,是总结过去。
优秀的干部写报告,是规划未来。
而陈铭要做的,是为县长,为整个平江县,递上一份足以改变一地格局的,横跨数年的宏伟蓝图!
许久,他终于停下脚步,站定在办公室中央那块崭新的白板前。
他拿起记号笔,没有丝毫犹豫,在白板上写下了三个清晰无比的标题。
第一部分:总结过去——“清溪模式”是什么?
第二部分:分析现在——“清溪模式”为什么行?
第三部分:展望未来——我们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
这是一个逻辑无比清晰的骨架,将一份复杂的报告,拆解成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核心问题。
在第一个标题下,陈铭笔走龙蛇。
他没有简单复述樱桃项目的流水账,而是将其高度提炼,总结为十六个字。
“党政引导、科技赋能、市场运作、品牌塑造。”
这十六字方针,每一个字都精准地踩在了点上。
“党政引导”,是他在体制内撬动资源,获得周正雄等人支持的权力基础。
“科技赋能”,是从省农大引入新品种,解决技术难题的关键一环。
“市场运作”,是与秦雅合作,打通省城销路,实现商业闭环的核心。
“品牌塑造”,则是借助宋佳的媒体力量,将“红宝石樱桃”一炮打响的点睛之笔。
每一个方针下面,都用樱桃项目的具体案例作为最有力的支撑。
这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项目总结,而是一套可以被复制,被学习的先进经验理论!
紧接着,在第二个标题下,陈铭开始分析这套模式的可复制性。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直接列出了平江县其他乡镇的资源禀病。
“东乡,翠冠梨种植面积三万亩,年产量八万吨,因销路不畅,每年烂在地里的超过两成。”
“西乡,水蜜桃品质优良,历史悠久,但缺乏品牌,只能被贩子以不足一元的收购价收走,附加值极低。”
“北乡,黄精、白术等中草药材种植历史超过百年,但至今停留在粗放式的小农经济阶段……”
这些,都是平江县农业的痛点,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
而在第三个标题下,才是这份报告真正的灵魂,是陈铭要献给县长的那份惊天动地的“未来思考”。
他写下了四个大字。
“平江优品!”
一个区域性的公共品牌战略,一个远比樱桃项目宏大百倍的构想,跃然纸上。
他甚至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清晰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摸底普查,整合资源。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一乡一品”的优质农产品名录,制定统一的品质标准。
第二步:筑巢引凤,夯实基础。以政府名义规划,吸引社会资本,建立覆盖全县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分拣、包装及冷链物流中心。
第三步:多维营销,品牌出海。线上,打通主流电商渠道;线下,进军高端商超;同时,借助市级乃至省级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的品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