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孔元翰 - 回到隋朝当暴君 - 杨二陛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71章孔元翰

在兔子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非常多的政治选拔制度。

比如周朝时的士大夫制度,类似父传子,子传孙,也就是只要你老子是官,那么你肯定也是个官,子孙世世代代也是官,除非国家灭亡。

再比如秦朝时的二十级军功制度。

这个就比较狠了,打破了西周到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士大夫制度,民间尚武,崇尚军功,只要在战场上砍了人,累积到一定数量就能加官进爵。

到了汉朝,则变成了察举制(荐举),也就是说官员是通过推入朝的。

说到察举制,前期对汉朝的作用不用多说,老刘家朝堂上的兖兖诸公,确实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给国家推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比如帮刘彻削藩的主父偃等人。

但到了东汉时期就非常坑爹了。

谁家没有几个亲朋好友?朝堂上的官位就那么几个,当然优先安排自家人,所以‘世家门阀’这个怪胎横空出世,伴随着两晋到南北朝几百年的混乱,一直存在着。

等到隋朝建立,隋文帝一看世家门阀势力盘根错节,觉得这不行啊,哪天把自己赶下皇位怎么办?

最后一琢磨,发明了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起源于开皇年间,但被力阻,直到大业元年(605),非洲平头哥杨广继位力排众议,才得以在全国推广,到满清光须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一千三百年。

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那么多,要说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科举制。

哪怕是后世的高考,也是脱胎于科举制。

去年杨二陛下穿越过来的时候,科举制其实非常不完善,考的题目,也是死记硬背的那种,比如给一句古文,要求写出下一句,这在后世属于高考送分题,稍微难一点的,也只是在殿试上考考策问。

杨二陛下励志改革。

要说杨二陛下知晓科举的精髓,是在抬举他,可当皇帝的好处,是有一批谋臣。

杨二陛下隐约记得明清两代,科举分为四场,从低到高依次是:

院试,地点在各州府的学政巡回案临时考场,,主考人是各省学政,参加者为童生,中者叫生员(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乡试,地点在各地贡院(省城),主考人一般是朝廷特派官员,参加者为生员及监生,中者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地点在京城,主考人是钦差大臣,参加者举人,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地点自然是在朝堂上,主考人也是皇帝本人,参加者为贡士,中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去岁大朝会后,把想法和樊子盖等帝党一说,科举马上就做了修改,到今年春闱(会试)的时候,杨二陛下又一拍脑袋,加入了君子六艺和理工科,最后演变成一个怪物。说偏向儒家吧,但加入了和儒家不相干的类目,说是在挖儒家墙角吧,又算不上,因为儒家内容在科举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原本春闱应该在开春的时候举行。

可年初突厥犯边,六月的时候,河东又发生叛乱,一拖再拖之下,拖到了十月。

大业十二年,十月初十。

一大早,杨二陛下在宫女的细心装扮下,英气逼人,一直到太极殿,百官纷纷侧目,因为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天子基本是常服打扮,很少这样盛装出行。樊子盖等帝党等候在侧门,方见到杨二陛下,也是征了一会儿,才拱手道:“陛下万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