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御史大夫
等回到后宫,杨二陛下犹自怒气难消。
原本一份天大的好处想让朝堂百官尝鲜,却没想到这些家伙不仅不领情,反而狠狠打了杨二陛下一巴掌。既然如此,杨二陛下也不打算再给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好脸色看。
你现在不是在棉花推广上推三阻四吗?
等到今后棉花的效果展现出来,你们这些家伙想在棉花的生意上掺一脚,那是想都不要想。而且仔细一想,杨二陛下觉得这个拍脑子做出的决定,其实非常具有前瞻性。
一万贯一斤种子,堵死了所有世家门阀垄断棉花的希望。
到时候就不会出现百姓拼命种植棉花,却买不起一套棉被的可笑状况。
“陛下,中书令樊子盖,吏部尚书虞世基,户部尚书裴矩,礼部尚书李纲等人求见。”王大伴匆匆走进来禀报。
杨二陛下眉头一皱,猜到这几人可能是来给百官求情,有心说不见,最后还是命王大伴将几人招进来,却是先声夺人:“几位爱卿,替百官求情的话就不用提了,朕无意在那些混账东西身上浪费时间。不过几位来了正好,新任御史大夫的事情商讨得如何?”
几人对视一下,最后由樊子盖出面。
“陛下,门下省侍中空缺,尚书省也只是由几名侍郎在主政,当初陛下出兵洛阳之前,让三省拟定御史大夫之人选,老臣不敢独断,和几位尚书商议了一番,决定推举王珪为新任御史大夫。”
“王珪?他不是在蜀郡吗?”
杨二陛下知道王珪这个人,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但大业元年因为叔父跟随汉王杨谅造反,被连坐流放到剑南道的蜀郡。
想到这些,杨二陛下觉得原来的杨二世真瞎了眼,留在身边的净是一些奸臣佞臣,干吏全都扔到了李唐那边,简直是在给李唐送人才,这王珪,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此外还有李靖、秦琼、苏定方等等,数都数不过来。
这些人到了李唐个个大放异彩,但在杨二世时期都在坐冷板凳。
樊子盖点点头回答道:
“回禀陛下,王珪的确还在蜀郡,只不过老臣和几位尚书商议过后,都认为王珪是新任御史大夫最合适的人选。一来在先帝时期,王珪充任过太常治礼郎、太常丞、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侍郎,资历够,二来当初其叔父王頍(kui)之事,王珪也是受了无妄之灾,诏他回来充任御史大夫,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李纲插话道:“陛下,此事是经由微臣提起,王珪是微臣的好友,微臣算是藏了一点私心,但微臣敢保证,王珪的确和汉王谋反之事无关。”
汉王杨谅谋反,是大业元年的事。
当时隋文帝驾崩,杨二世和废太子杨昭发生剧烈冲突,后来杨昭兵败被赐死,汉王杨谅因不瞒杨二世登上皇位,便紧跟着举兵造反,不过没多久被镇压下去,一应相关官员被处死的处死,被流放的流放,算是大业元年的宫廷密事,官员们鲜有敢提及者。
只不过杨二陛下觉得也没那么神秘。
无非就是为了皇位,几个皇子兄弟阋墙了而已。
便点点头道:“当初父皇还在的时候,王珪的确是一名干吏,充任中书侍郎期间,中书省一应事物被打理得仅仅有条,朝堂之上多有称赞,且王珪也有在御史台充任谏议大夫的经验,现在将他召回充任御史大夫,不无不可。”
“只是朕想问一句,这王珪治下的御史台,不会再和先前元文都治下的御史台一样,处处与朕作对吧?”
杨二陛下真正在意的,便是这一点。
他把元文都搞下来,便是为了耳根子清净一点,前不久为了掺沙子,又把魏征扔进去,王珪回来肯定会把御史台重新整合,若是又处处与杨二陛下作对,那之前所做的一切不就白费了?
如果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