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飞马出京,急诏福王。
此次与之前不同,皇帝下达了密令,其中暗示的极为明显,只要他回京,太子之位便非他莫属。
大理寺的证据,把瑞王推到了一个极为被动的位置。除非能拿出证据,证明侯大与南燕奸细没有任何关系。
但能不能找到证明其清白的证据是一方面,就算能找到,又要花费多长时间?他还能不能等得及?
皇帝已经隐隐感觉到有些东西失控了。
好像从太子去世开始,自己所有的计划,全部都被轻易破坏。到如今,不管是他的大臣们还是他的儿子们,仿佛都已经猜透了他的心中所想。
顾琛到底太过年少,又没有根基。想要捧他上位,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削弱其他人,让他的弱势变成优势。
但此时,在所有人都已经注意到了他的情况下,如果他继续一意孤行,最后大概不仅不会达成目的,还有可能直接把小儿子逼死。
他到底,时日无多了!
皇帝捂着胸口,将翻涌而上的呕欲强压下去,又写了两封密信。
他就是对忤逆自己意愿的儿子们心怀不满,即便最后不能立瑞王为太子,他也让其他人先争个你死我活,谁也别想轻易得到自己的皇位。
大概于皇帝而言,亲情儿女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江山曾经重要过,却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他像一头年老却不甘平寂的狮子,疯狂地想要证明一些什么。
但一切终究是徒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势态朝自己不希望的方向狂奔而去。
京中突然开始传出一些流言,说皇帝昏庸刚愎自用,惹得上苍不满,将降下灾难云云。
这些流言起先只是悄悄在街头巷尾的乞儿们当中流传,然后以飞快的速度蔓延开来,不过短短几日,便人尽皆知。还有些别有用心之人编成歌谣,故意传唱,如此一来,朝中大臣们想要假装听不见都不行。
看来瑞王是要坏事了!
顾明昌十分懊恼,他怎么就那么傻呢,以为儿子永远犟不过老子。
一开始他很着急,生怕益王上位,每天像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
毕竟谁也猜不到皇上都病成那么个样子了,生一回气,居然反而给气好了?
益王一死,他就不着急了,反正只要不是益王跟福王当太子,其他人爱谁谁,都行。反正他只管靠边站,等谁当上太子巴结谁。
皇上有心立瑞王他是看出来了的。这个人也让他很满意,那他那时候想着,有皇上在,自己就高枕无忧了,根本不用操心。
谁知转了一圈,瑞王会先被整趴下了。
肃王和魏王都是蠢的嘛?他们难道看不出来成年皇子才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哦,或许他们只是太聪明,猜到了皇上暗藏在心底的想法。
现在瑞王的外家被扣上一顶卖国的大帽子,皇上就算是一国之君,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立瑞王为太子。除非给瑞王换一个母亲和外家。
瑞王现在的养母是贵妃,如果要换,就只能换成皇后。
但换成皇后就能确保他被立为太子?
顾明昌并不觉得会有这么顺利。
现在皇上显然又把目光转到了福王身上。福王?怎么又是他!
毕竟皇上年纪大了,就算是给瑞王换个养母从长计议,也不见得能跑过时间,谁知道之后又会有什么变数?
与其这样,还不如跳过瑞王直接把储君人选定下来。
魏王或者肃王谁都好,只要别让福王当太子。
而肃王和魏王这俩人……
顾明昌想了想,魏王主意大有功劳,脾气又不好,他当皇帝并不是很方便自己抱大腿。
相比起来肃王就要好多了,性子软又孝顺,最主要的是出身还正。
他是先孝宪皇后所出,身份上要比魏王尊贵,大臣中那群最顽固的老家伙们,天然就会支持他。
顾明昌决定去找族长。
不管是从江山社稷的角度,还是以宗室利益的角度,早日定立储君,对谁都好。相信族长一定会联合其他宗室赞同自己的决定。
有清流有宗室,再加上以谢家为首的世家支持,肃王立储的机会很大,但怎么说服皇上,是个问题。
顾明昌心里其实早就有了想法,在看出皇上想法之前。他就曾经想在肃王身上下过注。
所以那时候他就苦思冥想,思考过说服皇上的方法。
这个人是谁呢?
肯定不会是自己。
宗室也好大臣也好,很难有人能左右皇上的想法。
但有机会说服皇上的,也不是没人。
那就是,他们那位年轻的小皇后。
皇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娶的皇后反倒是越来越小了。
但正因为年纪小,才能有机会说得动皇帝。
皇后也不是别无所需要,她少年进宫,侍奉几十岁的老皇帝,根本没有机会生育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