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作弊小妙招,断人后路
听到朱元璋的安慰,太子朱标这才勉强打起几分精神。
“陈先生所言没错,我们只是学习了他的知识,却没有学习到他的思想,同样是思考问题,雄英就能想到这么多。很明显他看问题的角度已经和我们不一样,而我们却还只是在和过去的朝代相比,可试问得到如同仙人的陈先生指点的大明,胜过以往的朝代不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太子朱标感触颇多,如此说道。
换作以往,要是听到别人对陈平有如此之高的评价,朱元璋早就开怼了。
可今天不同,当陈平真正展现出自身超越时代的见解和思维后,朱元璋真正有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牢房。
“原来这才是大明真正缺少的人才,难怪先生会说我们大明科举的缺陷就是太过单一,我明白了。”
朱棣同样是感触良多,瞳孔震动,语气十分复杂。
他的感觉和朱元璋、朱标相差无几,之前还得意扬扬觉得大明已经做得很好了,可现在听到朱雄英的话,才震惊地发现,他们大明不过是才刚刚起了个头,远远没有到可以得意的时候。
“实不相瞒,我也是经过雄英的提醒才察觉这点。过去我负责琉璃、香水还有火器的生产和研发,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越发的感觉捉襟见肘。之前没觉得这有什么,只因为工作量增多,可现在我已经明白,工作量增多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我身边可用之人实在是太少了。”
“若是能多几个能精准掌控炉火温度的炉火匠,又或者是擅长锻造的铁匠大师,又或者是懂得蒸馏酒酿的大师,我生产这些东西,都能顺利不少。”
朱棣经过一番反省,不光是认可陈平所说的话,还深深认识到自己当前的不足之处。
“你们错就错在对人才的理解太过狭隘,思想还停留在过去。”
陈平淡然而道:
“在过去,你们眼中的阶级不过是士农工商,农民工人商人在你们眼里不过一级比一级低下的人罢了,无论是工匠还是农民、商人都是理所应当为士族享乐服务。”
“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你们这么想无可厚非,可若是要提高生产力,却还依照过去的那套调调,那你们大明永远也不可能成事。”
“要想成功建立大明帝国,物质和思想缺一不可。”
“过去士族垄断一切的知识,无论是农耕放牧还是治国兵法,甚至连将馒头怎么做才能好吃的秘方都要私藏。他们是吃饱了喝足了,可到头来这一千多年前,老百姓吃不饱的依旧吃不饱,你们说说看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就从魏晋南北朝,世家门阀把持所有上升渠道,他们自以为位子坐稳了,可结果呢?让那些异族在中原蹬鼻子上脸,简直可笑至极。”
“现在就好好想想,大明需要的科举真正模样是什么,大明需要的人才又是什么。”
“否则你们就算是王公贵族又如何?在我眼里,其实不过是一群连自己处于宇宙何地都不知道的无知者罢了。”
陈平说到后面,已然是掷地有声,眼眸之中显露出冰冷漠然之色,仿佛真如同他所说的那样,所谓的王公贵族在他眼里,就如同山上的猴子,除了会霸占几棵果树,又能做什么?
“学生受教了,今后我们定然会广纳天下人才,将他们一视同仁,而不再有身份门第之见。”
朱棣赶忙行礼道。
他吓了一跳,这还是第一次看见陈平露出如此陌生的神色,仿佛世间的一切在陈平眼中都如同草芥。
‘难道这就是仙人眼中的世人吗?一个个冥顽不灵,不知所谓?’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打了个寒战。
“呵呵,你答应下来又有什么用?除非以后你跑到什么南美北美自个儿立国,这一番立志倒还有的说道。”
陈平撇撇嘴,心里却知道这不太可能了。
如今朱棣已经成了理工科的人才,想要回到那个永乐大帝的人生轨迹,实在是太难。
哪怕是姚广孝给他出谋划策,也没这个可能了。
“学生也谨记先生教诲,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其中就不乏大明发展的有能之士,我若为君,当不以门第之见招纳人才。”
朱雄英倒是听出陈平的弦外之音,知道对方是在点自己,于是赶忙表态道。
“如此甚好,总之记住你们今天所说的话,想要建立大明帝国,完善科举选拔人才至关重要。”
陈平也不打算进行更多的说教,接着又继续道:
“刚刚我们说完大明科举的第一个弊端,现在来说说第二个弊端。”
“啊?”
只听扑通一声,朱棣差点一个趔趄没有站好。
紧接着他和朱雄英都用万分意外和震惊的表情看向陈平。
不只是他们两个。
隔壁的朱元璋和朱标同样没站好,踉踉跄跄好不容易才止住摇摇晃晃的身形。
他们是真的被震惊到了。
刚刚陈平将科举的弊端说得那么严重,可以说当皇上的和当太子的都已经汗流浃背了。
可结果陈平告诉他们,如今细数科举弊端才只是开了个头,这叫他们怎么受得了?
“这第二个弊端,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那便是科考舞弊了。”
陈平喝了口茶,语气平缓的说道。
这时候的他好似又恢复之前那种悠然自得不顾他人死活的闲散模样,与之前高高在上的冷漠姿态截然不同。
“大明律法对科考舞弊相关的律法极为严苛,应当不至于吧。”
朱棣试探着道。
要知道这新大明律还是陈平自己编写的,最近因为科举将开的缘故,他们也是狠狠补了一番和科举有关的大明新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