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王爷们,该献忠了!黄台吉,害怕了
第102章王爷们,该献忠了!黄台吉,害怕了吧?(二十二更)
崇祯元年,阳春三月。
紫禁城,文华殿。
新任大同巡抚袁崇焕,一身簇新的官袍,跟着引路的小太监,穿过一道道朱红宫门。脚下是平整的金砖,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可袁崇焕的心,却像揣了块石头,沉甸甸的。
他刚接了旨,巡抚大同。这差事,虽然还是巡抚,也手握兵权,也有鞑子可以杀可他真正期待的是“五年复辽”!
可皇上为什么连听都懒得听他的“五年复辽策”,而是去听那个牛金星的话.姓牛的一介书生,他懂什么呀?
“袁抚台,您稍候,容奴婢进去通禀一声。”引路太监在文华殿外停住脚步,脸上堆着笑。
袁崇焕忙收敛心神,拱手道:“有劳公公。”
太监转身进了殿。袁崇焕垂手肃立,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透过敞开的殿门,往里扫了一眼。
这一眼,让他心头又是一阵翻腾。
只见大殿内,除了御案之外,靠边还摆了一张小桌。桌后坐着个大胖子,正是兵部职方司郎中杨嗣昌。他埋着头,运笔如飞,桌上堆满了文书。
袁崇焕认得杨嗣昌。前几日他俩是一起去文华殿参加“考试”的,没想到一转眼就成了真正的天子近臣!听说他基本不去兵部衙门点卯,要么跟着万岁爷左右听用,要么就在新整编的御前亲军大营(新京营)里忙活。
瞧这架势,万岁爷是把他当心腹幕僚在用,将来入阁拜相,怕是迟早的事。
反观自己……袁崇焕心里叹了口气。五年平辽的宏图,万岁爷连听都不愿听。这大同巡抚的差事,只怕也是个烫手山芋。
“宣——大同巡抚袁崇焕觐见——”
殿内传出太监尖细的通报声,紧接着是崇祯皇帝那年轻却沉稳的声音:“宣。”
袁崇焕赶紧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气,迈步跨过高高的门槛,步入文华殿。
“臣,大同巡抚袁崇焕,恭请陛下圣安!”袁崇焕趋步上前,在御案前撩袍跪倒,行了大礼。
“袁卿平身。”崇祯的声音从御案后传来,带着一丝温和,“赐座。”
“谢陛下。”袁崇焕谢恩起身,在太监搬来的锦墩上小心坐了半个屁股,腰背挺得笔直。
崇祯放下手中一份题本,目光落在袁崇焕身上,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袁卿,大同之行,关系重大,非同小可。朕思来想去,此任非你莫属。”
袁崇焕心头一紧,忙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只是……不知陛下对大同之事,有何圣谕?”
崇祯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了敲:“干系国运!大明的未来,就看你在大同,干得怎么样了!”
这话说得极重,袁崇焕只觉得肩头猛地一沉。他试探着问:“陛下……可是指招抚虎墩兔汗林丹之事?臣定当……”
“不,”崇祯打断了他,嘴角的笑意带着点玩味,“虎墩兔?他现在不重要了。”
袁崇焕一愣:“陛下?”
崇祯端起御案上那只温热的黄花梨木杯,啜了一口里面泡着的甘州枸杞茶,慢悠悠道:“在他被魏忠贤打败之前,他手里还有些筹码,值得朕跟他谈谈。可现在?一个连魏忠贤都打不过的蒙古大汗……他还有什么资格跟朕谈条件?”
袁崇焕:“……”
崇祯放下杯子,看着袁崇焕:“到时候,朕会让魏忠贤唱白脸,在宣大一线摆出喊打喊杀的架势。你呢,就去给虎墩兔画饼,告诉他,只要老实听话,大明可以给他一条活路,甚至……些许好处。”
画饼?袁崇焕心里咯噔一下。自己这堂堂巡抚,上任头一件大事,就是去给个丧家之犬般的虎兔墩汗画饼?他张了张嘴,终究没敢说什么。
崇祯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笑道:“放心,这事儿对你来说不难。朕知道你有这个本事。”
袁崇焕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心里却更不是滋味了。万岁爷这话……听着怎么像在调侃自己?
“不过,”崇祯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严肃,“给虎墩兔画饼,那是小事。你在大同真正的大事,是配合魏忠贤、徐希皋(抄家狗之一)、田尔耕他们,处置代王府勾结朱纯臣谋反一案!” “啊?”袁崇焕这回是真懵了,脱口而出,“陛下,朱纯臣不过是个跳梁小丑,代王他……他怎敢……”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代王毕竟是亲王,他一个外臣,不敢妄议亲藩是否有谋反之实,但心底里,他是不太信的。代王图什么?
崇祯的眼神锐利起来:“朕都知道。”
袁崇焕更糊涂了。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代王没想造反?
崇祯的声音不高,却让袁崇焕有点心惊:“但朕,依旧要把这案子往大了办!不仅要坐实代王谋逆,把他一家老小都送去凤阳高墙圈禁,还要把这把火,烧到大同城里那七家郡王府头上!”
袁崇焕目瞪口呆地看着御座上的年轻皇帝,脑子里一片空白。这……这是要干什么?大同的天,怕是要被捅破了!万岁爷到底想干什么?
崇祯看着袁崇焕惊骇的表情,语气又缓和下来:“袁卿不必担心。恶人,自有魏忠贤、徐希皋、田尔耕他们去当。他们负责查案、抓人、抄家,把声势造得越大越好,让大同城里的那些龙子龙孙们,日夜不安,心惊胆战。”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盯着袁崇焕:“而你,袁卿,你要当好人,去给大同府里的那七个郡王府,还有所有高品级的将军、中尉们……画饼!”
又画饼!袁崇焕感觉自己快崩不住了,嘴角都忍不住抽了一下。但他只能强压下心头的荒谬感,硬着头皮问:“陛下……要臣画什么饼?”
崇祯站起身,走到悬挂的舆图前,手指点着大同的位置:“大同,九边重镇,土地贫瘠,产出有限,转运不便。既要养大同镇数万兵马,又要养一个代王府、七个郡王府,还有数不清的将军、中尉、宗室子弟……对山西和朝廷而言,负担都太重了!”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袁卿,你告诉他们,大同苦寒,非久居之地。如果他们愿意离开大同,朝廷可以安排他们迁往江南富庶温暖之乡!到了那里,他们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朝廷还可以酌情,将他们名下的合法获得的庄田,折算成江南的田产或者现银补偿给他们。”
袁崇焕听得眼睛渐渐睁大。
崇祯继续道:“如果他们中,有郡王以下的宗子,愿意自请开禁,从事士农工商四民之业,朝廷更是欢迎!而且还会给他们一笔南下的路费和安家费。”
袁崇焕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万岁爷这是要借查办代王谋反案的雷霆之势,让魏忠贤等人在前面挥舞屠刀制造恐慌,自己则在后面扮演好人,开出看似优厚的条件,把大同城里这些吃宗禄、占军田的宗室藩王和宗子们,连哄带吓,统统弄走!
这不就是万岁爷之前提过的《移藩填川策》的变种吗?只不过大同的这些朱家人,不是去四川,而是去江南……或者,自谋生路?
想通了这一层,袁崇焕心中百味杂陈。这差事……说难不难,就是当个“善财童子”加“说客”。可这背后的算计和手段,却让他这个自诩知兵的巡抚,感到一阵心悸。他无奈地暗自叹息,皇命难违,这官还得做。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离座,深深一揖:“臣……明白了!陛下深谋远虑,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定当好生画……劝说诸王宗室,为朝廷分忧!”
看着袁崇焕心事重重、却又不得不领命而去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崇祯缓缓坐回御座,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又满意的神色。他再次端起那黄花梨木杯,里面甘州枸杞泡的茶水温热适口,他品了一口,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喉咙。
“肥翁。”崇祯忽然开口,声音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