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去县城
族长爷爷他们离开后,娘激动的抱着我,泪水不断地流淌下来,声音哽咽着说:“苹儿啊,娘真是太开心了,你真的是太棒了,娘为你感到骄傲。”她的手紧紧地拥抱着我,仿佛要把所有的喜悦和欣慰都传递给我。
我感受着娘的温暖,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幸福。我轻轻地拍打着娘的后背,安慰道:“娘,别太激动了,这只是一个意外,我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但是娘,我会继续努力的,别忘了我可是还要考童生呢。”
这时,小弟也跑过来抱住我的胳膊,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开心地说:“姐姐,你好厉害啊!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名留史册。”看着小弟天真无邪的脸庞,我不禁笑了起来,抚摸着他的头说:“好呀,那你可要好好学习哦,姐姐还等着你考举人、考进士呢。”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沉浸在喜悦之中,享受着这一刻的温馨。娘表示要庆祝一下,于是晚上娘就做了四菜一汤。香菇白菜、清炒白萝卜丝、尖椒土豆片、黄萝卜拌粉丝、还有紫菜木耳汤。
我们将餐桌放到了堂屋,摆好四副碗筷。我们四人分坐四面,我正对着爹,先给爹倒了杯茶。“好了,今天高兴,我们一家人好好的吃一顿。来,开饭。”娘开心地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来,苹儿尝尝这个。”娘夹起一筷子香菇白菜放在我的碗里。我品尝着这道家常菜,口感鲜美,香气扑鼻。“嗯,很好吃,谢谢娘。”我笑着对娘说,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这时,小弟也不甘示弱,他拿起勺子,给我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小心翼翼地放到我面前。“姐姐,喝汤。”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关心和爱护。我看着弟弟的举动,心里暖暖的,感受到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聊天说笑,气氛温馨而融洽。这一刻,我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有这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小弟每日都会抄写一篇《孝经》,然后在晚上睡觉前将其烧掉,以此来向远在天堂的爹爹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练习书法的机会,毕竟我的字体需要改成楷书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童生考试。而且,《孝经》本身就是科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每天都会认真地按照规划表进行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和小弟一起练习作诗。此外,我还会和娘亲学习绣花,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充实而有意义,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偶尔,姚同文会过来找小弟讨论学问,大哥二哥也时不时的过来借阅书籍,不过大多数是来我家抄书的,因为我家的书大多也只有一份。我家最多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算学启蒙》,这些都是爹之前教学时用的最多的书。听他们说等过完年,就要去参加童生试了,因为我爹已经去世,他们则要由里正叔开据说明到县衙办理相关手续,要不然他们根本不能参加科举。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到了十二月二十日,这天是爹去世的第一百天,早起后,娘蒸了馒头,炒了三个菜,便带着我们去看爹了,在爹坟前,给他烧了些纸钱,还有金银元宝,说了最近的一些事情,重点说我得了县尊赏银,还有记入县志的事情。过了百日,一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或是头巾用白布;女的则是扎白头绳。也可以外出走动了,但马上就要过年了,也不太好去其他人家串门,溜达。
回到家后,娘说让小弟去问一下姚同文明天有没有时间,要是有的话明天帮着驾车一起去县城购买过年要用的东西。本来就镇上就可以的,但是杜夫子说过让小弟过完年后去找他,虽然不能上门,但要送去一份年礼的。
不过还不等小弟出门,姚同文就来了,之后娘便和他说了,明天请他帮忙驾车去县城的事。姚同文是同意的,于是便约定明早6点多的时候出发。姚同文提前将车厢安装好,还在车厢里固定了一个小铁炉子(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铁炉子),又在小弟书架上拿了本书就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娘热了几个馒头,我们就着温水和咸菜吃了早饭。我们把东西两屋的火炉子都点上了,放好石炭压好高粱壳子,姚同文就来了。
“同文啊,吃饭了没?”娘关心的问着。“吃了两馒头呢,婶子。”姚同文一边套车一边回着。听到他的话,我有点想笑,大概是因为天太冷了,在外面方便有点受不了。
套好车后,娘将小炉子点着烧上水,小弟将院门关好,我们一同上了车,姚同文驾着车向村外走去。车厢的门在前面开关的,是拉门式的,向两边开的,大门的两有小窗,可以向外看,我坐在左边正好能看到姚同文的后脑勺(*^__^*)嘻嘻……。车厢大约有1.7米宽,三面是各种小格子,应该有40厘米宽,上面铺着薄被子,不至于硌着。我和小弟各坐一边,娘坐在后面,娘下面的格子里放了一个小筐,里面是一些小木材和小石炭。
大约走了7、8分钟,马车颠了一下,我向外看去,我看到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啊啊啊啊啊,心里大声的尖叫着,大神无处不在啊。冷静了一下,我应该早点适应的,老祖宗已经改变世界了,不是嘛。o(n_n)o
李家村距县城不算远大概是80多里路,到镇上是30多不到40里。驾马车的话大约2个多小时就差不多到了,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姚同文还与小弟和小弟比背诵《论语》,一句接一句,谁要是接不上,到了县城就给大家买冰糖葫芦。最终是我先接不上了,我才学没多久,但也接到了50多句,后来虽然想起来了,但已经超过5个数了,第二是姚同文,小弟记得最多,娘则在一边听着我说背书,还为我们准备好了温水。这里不得不说下小炉子了,发明它的人一定很细心,不光做了保护圈保护水壶,还做了个活扣固定水壶。放水杯的小格子是抽屉式的,里面是9小格子,娘放了4个杯子,其他则没有放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