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拜望夫子准备结婚
一夜无梦好眠,吃过早饭后,姚同文、李安还有我便出门去杜夫子家,我们先到糕点铺子买了四色点心。
到了杜夫子家后,我们在杜夫子家的书房内见到了他,一见到他,我和小弟便向前一步行了一礼“学生不负夫子期望,已考中秀才。”
“好,好,快起来。”杜夫子开心说道。
“学生,感谢多年来夫子的教诲。若无夫子,我也不能考上秀才。”我又向杜夫子行了一礼。
“学生,谢夫子教诲。”李安也跟着我一同再次行礼道。
“不要这么说,也是你们自己聪慧认学,才有今天的成绩。”杜夫子笑着说道。
“那也是在夫子的教导下成才,否则就算是再聪慧也无用啊。”李安接着杜夫子的话说道。
“好了,不说这些客套话了,你们的卷子已经传到各县了,我也是看过了,我呢,原本以为李安会考给比李苹好上一些,没想到倒是李苹考中了榜首。不过,老夫是知道李苹你的算学不错,没想到此次院试你能将算学题全部做对。”杜夫子边说着边是欣慰的看向我。
“夫子,只是侥幸而已。我也没有想到我都做对了。”我谦虚的回着。
“科举没有侥幸一说。”随后又无奈的说道:“不过你做的诗实在是···,你说你怎么就那么笨呢?老夫看你脑子里就缺少了一根名为‘作诗’的弦!”
“实在不行,你就深入学习算学吧,诗也要再练。你看李安的诗就不错,已经有些意境了,李安你也要好好学一下算学,这次不就有一道题做错了嘛”杜夫子说着还点了李安一下。
“夫子,学生今后会好好学算学的(*^__^*)。”李安冲着杜夫了讨巧的说道。
“你呀。”杜夫子伸手点了点李安。“对了,你们两个已经是是廪生了,每月有三两银子和十斗廪米。李安你先去县学报到,之后每五天交一篇策论给我,题目就让学海(这是姚同文18岁时,杜夫子给取的字,18岁可以成家了,也算成人了,有功名的男子都是要取字的。)给你出吧。李苹你过段时间就要和学海去都城了吧。”杜夫子对我和李安说道。
“是,夫子。”李安点头应道。
“应该是的,夫子,对了,此次院试结束后,太守大人召见了我和李安。”我对杜夫子说道。
“哦,说来听听。”杜夫子很是感兴趣。
我将太守大人召见的过程详细的说了一遍,李安在一边做着补充。
“夫子,太守大人还为我赐了字,宁和。”最后我对夫子说道。
“嗯,那以后便叫你宁和了。你和学海的婚事是不是该办了啊。”杜夫子说着提起了我和姚同文的婚事。
“是的,夫子,家里已经在商量婚期了,到时候您可一定要到啊。”姚同文这时开口道。
“早些成亲,你也好早些动身去都城。”杜夫子说道。
这个杜夫子之前提到过的,因为从清湖县到都城路程远,早些到好适应适应环境,免得水土不服,造成身体不适无法参加春闱。
“嗯,夫子,会的。”姚同文点头道。
我们又和杜夫子闲聊一会儿,便回家了。
终于我们到家了,一进门,娘就迎上来告诉我说绣坊已经将礼服送来了,并让我和姚同文一同去试一试。其实在县试结束之后,我和姚同文的婚期便已确定,定在了五月二十七日这个吉祥的日子。不管我院试是否能中,今年都是要与他成婚。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有些紧张,但更多的还是期待吧,反正也不能公然反对社会良俗和朝廷律法,我也没有不婚的想法,再说了他也算是我养成的小夫君吧(*^__^*)嘻嘻……。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缓缓地走进自己的房间,一眼便望见炕上摆放整齐的绿色礼服。那鲜艳的颜色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裙子上精致的金色桂花刺绣,犹如繁星般点缀其上,美不胜收。我忍不住惊叹出声:"哇!这也太漂亮了吧!"(⊙o⊙),再看那件上衣,同样精美的祥云图案以及衣摆处栩栩如生的几只蝙蝠,更是让人爱不释手。而那把喜扇,扇面绣有喜鹊登枝,寓意着美好和幸福。
就在我穿戴整齐后,娘轻轻推开门走了进来。她端详着我,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哎呀呀,我的苹儿真是美若天仙!"娘紧紧拉住我的手,仔细打量着每一处细节。"走吧,出去给大家看看。"娘说着,毫不犹豫地拉起我向外走去。"欸,娘……"我还未来得及推辞,就被娘拽出了房门。
来到院子里,阳光洒下一片金黄,照亮了整个庭院。此时,我突然发现一个身着大红礼服的身影伫立在那里,他面带微笑,眼神充满深情,正静静地凝视着我。
我感到我的脸在发烫,一定是脸红了。这时姚同文穿着一身红色的新郎服,缓缓地走到我面前,深情地看着我,眼中充满了爱意。我也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感动。然后,他说:“宁和,你真好看。”“你也很俊朗。”我对他说道。
“姐,是就今天好看嘛?”李安在边上突然出声。
这时我才注意到,大家都在院子里,哎呀,真是好难为情啊!啊啊啊啊。我在心里尖叫着。但我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只是脸红的站在院子里。
“宁和,什么时候都好看。”姚同文认真得看着我说道。
“父亲、娘,这衣服也试过了,我回屋换下来。”说着,我转身回了屋。
之后的几天里,县令召见我,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给我了20两的赏银和一套文房四宝。李安也已经去县学报到,并开始每天上学,而娘和四奶奶、花婶子、红婶子一起准备我们结婚的东西。红婶子就是成才、成业的母亲,她和成大志是两口子。
虽然我们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子,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到村里举办婚礼,因此需要提前将所需物品送回村子里。时间来到五月二十四日,我们回到了村里。首先,我和李安一同找到了族长,并向他提出请求:将我们各自的免税田名额中拿出两亩来作为祭田。此外,姚同文以及其他四位兄长也纷纷分出部分田地,加起来共有24亩。这样一来,应该足够支付学堂开学后的开销了。
今年,李萱认为自己的常识储备不够充分,于是决定不参加县试,而是选择在明年再尝试。实际上,以她的学识水平,今年也是有可能通过考试的,只不过可能排名不会太理想。她似乎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过好在明年她也只有十三岁而已,就是不知道她会不会回村里当先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母亲和李安住在原来的家中,因为这里将会成为我的娘家,而我会从这里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