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回县学习
吃过午饭后,族长爷爷带着柱子爷爷柱子奶奶过来了,柱子爷爷在他们那支排第四,我要叫他们四爷爷四奶奶。四爷爷今年47,四奶奶今年44,但他们看着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齐婶子也将齐晨送过来了。将东西都装上,这次一共去4辆车,一车坐人,一车装粮,还有两个空车是要到县城外装石炭的。因为小萱不用去私塾,所以小萱今天是不去的,过几天由四叔送到我家。
下午3点多到了城外的石炭厂,装好石炭,我们就进城了。大家将东西卸后,简单的吃了点面条,大伯、文明叔和姚伯伯就回家了。简单洗漱后,按照之前的分配,大家各自回到房间休息,齐晨和小安、姚同文一个屋。
两天后,四叔把小萱送过来了,她和我还有娘住在正房东屋。我再次检查了她的学习情况,发现她只会背不会写,于是请四爷爷做了个沙盘,让她先在上面练习,等练得差不多了,再换成水在桌子上练。而小晨则是每天和四爷爷一起接送男孩子上下学,小弟则每天当起了小老师,他先教小晨和小萱百家姓,每天三句,晚上回来检查,而当小晨和小萱不会时,就会来找我,我就会一遍遍的教给他们。
时光荏苒,转眼间半年过去了。这半年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记忆日益加深。如今,这些经典著作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仿佛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经过杜夫子严格的考核,我终于正式成为了他私塾里的一员。当娘得知这个消息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原来,她早已默默地准备好了一套崭新的学子服,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这套学子服不仅代表着我即将开始的学业生涯,更承载着母亲对我未来的殷切期望。看着母亲眼中闪烁的泪花,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穿上学子服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一定会成为庆云省第一位女童生,甚至是第一位女秀才。从此刻起,我将踏上求知之路,不断探索知识的奥秘,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就这样我每天和小弟他们去私塾学习,不断的提升着我的知识库,期间,夫子对我做诗水平大感头疼,用他的话说已经对我做出好诗不抱希望了,只要我能做出合仄押韵的就可以了,+_+。为此夫子还让我把《声委启蒙》《对韵》《全诗集》《全词录》好好看看,实现就行就全背会喽。我真是压力山大呀,前世我一个理科生,怎么会做诗嘛,不过把这些都看完会背还有点好处的,我现在做的诗,夫子说勉强看得过去了,这我就放心了,考试时不会因为不会做诗丢分了。
转年的四月,五个童生去参加院试去了,一去一回就得一个多月,还是跟着官府的护送队去的,这次交的钱就更多了,这次自己驾车每人要交3两银子。按夫子说得,姚同文、李宁、李宗中的几率很大,李宜和李宇有点玄,但也不是没可能。
私塾里的童生不少,都去府城考试去了,夫子给我们几个还没参加考试的讲了录取人数的规定。县试一般是10取一,也就是报名人数的十分之一,府试是20取1,院试是50取1。清湖县在全国来说都算是大县了,有6个镇,31个村,听着是挺多,但人口少啊,有的村子只有3、4百人,而在南方就是一个小村子也有5、6百人,相差很大的。
所以在北方秀才还是好中一些的,但是北方文风不盛啊。最近十多年,庆云省只出了20多名进士。
说回院试,院试一共3天,中间不得出来。因为不得出来,所以药丸、棉布巾、抹布、替换的衣衫和里衣等等都要带。第一场是贴经、墨义、经义、诗。第二场是算学、经义、杂文、诗、律法。当然了院试的律法比重不大。
夫子在说到算学和律法时,看了我一眼,而且重点说要好好学习。我总感觉夫子希望我秀才,不过也想试试,嘿嘿o(n_n)o~。
五月初十这天,大伯他们从府城回来了。他们回来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回来告诉我我们一声就回村里,他们都中了,都是秀才了。和夫子说的差不多,姚同文第10名,李宁第18名、李宗第22名,这次取104名秀才,李宜第99名,李宇第100名,这哥俩差一点就没中。简单的洗漱一下后,吃了点东西,他们便回村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四爷爷四奶奶和小晨没有回去,小萱跟着回去了,这可是大喜事,族长一定会开祠堂庆祝的,我家还在守孝不方便参加。而四爷爷四奶奶则是不想来回跑,其实就是不想回去,村里的人虽然都不错,但对于四爷爷四奶奶这样没有子女的,还是会说上两的,在县城住的这一年,他们明显看着年轻了许多,而且我发现四爷爷手工活很好,雕刻出来的小动物活灵活现的,四奶奶做饭的手艺也不错,就算是素食也能做得很美味。
从村里回来后,姚同文就从我家里搬到县学里去了,因为他考了第10名,是廪生了,每月三两银子和十斗廪米的待遇,而十斗米大约有240斤,基本上刚够一个人一个月的饭量。他还带着姚同武一同住进去了,说是每个秀才可以带一名仆人或是书童。姚同武已经13岁了,之前一直在家里读书,只有每两个月送柴时,才会和姚伯伯一起来,找姚同文解答不会的问题。我在一旁听他们之间的问答,姚同武学得还可以,基础已经有了,再好好学学应该可以参加县试了。
这年刚入秋的时候,娘用了95两银子将我家东面的院子买了下来,打算来年租出去,娘将东院修整了之后,便和四爷爷四奶奶找了一天回村,将老房子里的家具都搬来了,和现在的替换了一下,换下来的就摆到东院去了。换过后,娘说还是原来的老物件用着顺心。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这一年,我及笄了,只是自己家人办了一下,姚同文送给我一支梅花银簪子和一对梅花耳饰。
入冬的时候,大哥李宁和李宗也搬出去了,他们结婚了,他们的亲事都是夫子牵的线,宁嫂子是县学夫子的女儿,是八品下的官阶,官职是县学博士,李宇的未婚妻则是县里县丞的小女儿,县丞是正七品下的官阶。只比县令低一点,县令是正七品上的官阶。大伯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个小院子,真的是小院子,只有三间正房,大哥结婚后,就在那里住了,文明叔也给李宗在县里租了房子,比大哥的大点,是六间房的院子。而李宜也定婚了,只等过几年未婚妻年满16岁后,就可以成亲了,李宗和李宜他们俩的妻子是县尉的女儿,姐妹两人嫁给兄弟俩,县尉也是正七品下的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