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箴言六十慈善乃公义 - 塔木德:犹太人经商和处世圣经 - 宿春礼 袁祥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6章箴言六十慈善乃公义

第66章箴言六十慈善乃公义

把属于上帝的还给他,因为你及你的所有都是他的。

如果一个富人不肯把他的财富作布施,财富就不会给他带来荣耀。

——《塔木德》

在世界各国的商人中,犹太人是最有社会意识的商人。他们最愿意用捐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几乎所有的犹太商人都有过巨额的捐赠。

施格兰王国的山姆?布朗夫曼是加拿大犹太共同体的“俗界”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奋不顾身”地解救欧洲犹太难民。他们整个家族一年通常要为慈善事业捐献150万美元。

埃特蒙?罗思柴尔德曾为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区花费了1000万英镑。

修建土耳其东方铁路的莫里茨?赫希男爵作为有成就的犹太人,曾捐助1亿美元。

南非钻石商巴奈?巴纳特为医院、孤儿院提供捐赠,建造了约翰内斯堡犹太教会堂。

上海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为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一次捐款15万美元。

至于像雅各布?希夫和伦敦罗思柴尔德这样的犹太共同体领袖的有形无形的捐赠资助,更是不计其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俄国银行家金兹保家族从1840年创立第一家银行起,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关系,发展成为俄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家族成员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其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

他在获得俄国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又出资建立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并用他在俄国南部的庄园收入建立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下去,曾把其拥有的在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捐赠给耶路撒冷犹太公共图书馆。

美国犹太商人施特劳斯,从商店记账员开始,步步升迁,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总经理,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他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动。除了关心公司职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并先后在美国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捐资在美国和国外建立了297个施奶站;他还资助建设公共卫生事业,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结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1/3的资产用于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工厂,为犹太移民提供各项服务。

犹太商人如此乐于做善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他们大量的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斯查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商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赚钱的路子得到拓宽。

犹太裔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归根到底是一种营销策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起到重大的作用。目前这种营销策略已广为人知和广为企业所应用,犹太商人高明之处在于100多年前已率先采用。

这种营销策略也与犹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圣经》中就明确规定,以色列人必须将收入的1/10作为向上帝的献祭,其中包括供养祭司阶层、用做宗教礼仪的,也包括由族人分享的。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留1/10地块上的庄稼不要收割,收割时故意遗落一些供人拾取,以及在安息年(7年一次)不耕作,也不管理葡萄园、橄榄园,任凭地里的东西自生自长,供人拾用。

每当安息日到来之前的周五黄昏,犹太家庭的母亲们必定会点燃蜡烛,父亲则将手放在孩子们的头上吟诵祝福。此外,每个犹太家庭里都有一只上面写着“jewishnationalfund”的捐献箱。在吹熄蜡烛的时候,孩子们便将父母所给的硬币投入箱中作为慈善之用。这是在教导孩子从小行善。周五午后,穷人们四处拜访富有人家乞求施舍。有的父母看见有人上门乞讨时,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慈善心,并不直接把钱施予穷人,而是通过孩子的手取钱用以救济行善。

在所有这样的安排中,犹太人都有一条明确的原则,即有钱人向穷人尽“公共义务”。用《圣经》中上帝的话来说就是:“原来那地上的穷人永不断绝,所以我吩咐你说:‘总要向你地上困苦穷乏的弟兄松开手。’”

这种制度在犹太民族进入大流散之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一个完整的犹太社群,就必有自己的教会堂,教会堂中必有一个犹太人称为“司幕”的救济员,以解决犹太人一般日常需要。在他出外经商时,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那里有犹太社群,他就会受到该集体的热情款待。如果他们的船只遇险,附近犹太社群就会主动帮助他们脱险;而要是他们不幸落入海盗之手,那么附近社群还会花钱将他们赎回来。在中世纪时,海边的犹太社群中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用来赎还被掳掠犹太人的基金。

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犹太民族主要借助富人的钱,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商人们的钱财,把流散的犹太人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每个犹太人,尤其是有钱的大商人头脑中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慈善就是公义。他们自觉地把捐赠作为协同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机制。

所谓的“慈善”不是犹太人的说法,在他们眼里,这样的行为只是一种“公义”,捐献,也就是捐献一定数量的钱是每个犹太人必须履行的“公共义务”。

在犹太人看来,不及时捐助穷人与犯罪无异。犹太典籍《米德拉西》里记载如下典故:

有个瞎子乞丐坐在街角,两名男子行经此地,一名男子拿出一枚铜板施予乞丐,另一名男子则无任何表示。死神当场现身,告诉两名男子:“刚才把铜板施予这个可怜乞丐的人,此后50年间不必怕我。但是另外一名男子马上就得死!”那名缺乏爱心的男子闻言连忙求饶:“请再重来一次,我将对那个乞丐施舍铜板。”死神冷然拒绝:“来不及了!乘船出海之时,岂有等到船已出海,再来检查船底是否有漏洞的道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