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箴言五十二光明总在黑暗后
第58章箴言五十二光明总在黑暗后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让透过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塔木德》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
她的父亲把她带进厨房。父亲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
女儿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父亲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中,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女儿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她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解释说,这3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
“当逆境找上门时,该如何反应,是选择做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这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面对逆境,犹太人是如何反应的呢?
犹太教的信念告诉他们:“只要不断地保持希望的灯火,就不怕无法忍受黑暗。”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是他们存活下来的希望,因此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不会绝望。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着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通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人生也是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才到达幸福和光明的境地。不要害怕痛苦,因为一个人只有痛苦到了极点,才能品尝到甜美的果实。这些都是《塔木德》告诉他们的。
犹太人的意识里面永远充满了痛苦的观念和深深的忧患。
当他们被生下来的时候,大家不是为他的降临人世而高兴,而是为他而哭泣。犹太箴言是这样解释的:“孩子出生时我们觉得高兴,有人去世时我们感到悲伤。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孩子出生时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而人死之时一切功业已盖棺论定。”犹太的先知们认为人的一生分为6个阶段:
1岁时是国王——家人像扶持国王一样扶持他,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2岁的时候是头小猪——喜欢在泥巴里面玩耍;
18岁的时候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
结婚时是驴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低头缓行;
中年时是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摇尾奉承,乞求他人;
老迈时是猴——行为和孩童无异,然而再没有人去关心他了。
纵观人的一生,犹太人认为困难和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乐只占人生命运的十之二三。既然这样,也就不必惧怕痛苦和人生的失意。
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德国纳粹占领东欧的时候,对犹太人监控得非常严格。在一个小镇上,有个犹太家庭,全家五口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进仓库,他们全家人都得屏声敛气,一点声音都不敢弄出来。时间一长,他们学会了比手画脚,完全以动作来交换思想,传达感情。
为了生存,父母和叔叔要轮流外出寻找食物和水。三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被德国兵抓住了。”过了两个月,父亲又一去不返。半年后,叔叔刚出门不久,两个孩子就听到一声枪响。
三个大人相继死后,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了姐姐的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风吹草动的声音,姐姐就掩住弟弟的嘴巴。姐弟俩相依为命。一个多月后姐姐又没有回来。从此以后,凡听到异样声响,弟弟只有自己掩住嘴巴。最后,弟弟终于幸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