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箴言四十九活到老学到老
第55章箴言四十九活到老学到老
《托拉》应反复研读,因为它包罗一切;要对它反思,直到老去也要孜孜不倦;学习《托拉》不得心神不安。这是最好的准则。
——《塔木德》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召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召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喻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把学习和研究提到这样高度的,几乎绝无仅有。
《塔木德》中写道:“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应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学习之为善,在于其本身。它是一切美德的本源。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犹太人的“亚里士多德”,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
由这一原则所带来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全民学的传统。尽管并非人人都有“研习”的能力,但确实人人都把各种程度的“研习”视作当然之事。
这样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传统,对长期流散的犹太人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来说,在调节其心理、保持其民族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即使从现代的立场上看,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的价值观念来说,也深深浸透着犹太人的独特智慧。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些话:
“对于像孩子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新鲜洁净的纸上书写。
但对于像老人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破旧不堪的纸上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