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早点回来
医疗记录的疑云尚未完全查清,另一场风波接踵而至。
这天,傅砚安接到了一个越洋电话,是他和沈云栀大学时期共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打来的。老教授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只是语气沉重地告诉傅砚安,他们当年的导师,也是引领傅砚安进入设计行业的恩师,罹患重病,生命垂危,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再见傅砚安一面,并希望他能接手完成导师倾注了半生心血、却因病情中断的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公益建筑设计项目。
这个项目,曾是傅砚安年少时的梦想,承载着他最初对设计和未来的全部热忱。导师对他恩重如山,在他被家族事务缠身、几乎要放弃设计时,是导师一次次鼓励他,为他争取机会。
接到这个电话,傅砚安沉默了。他站在窗边,背影显得异常沉重和挣扎。
沈云栀察觉到了他的异样,轻声询问。傅砚安没有隐瞒,将事情原委告诉了她。
“你想回去,对吗?”沈云栀看着他复杂的眼神,轻声问。
傅砚安痛苦地闭上眼:“导师……他就像我的第二个父亲。那个项目,也是我……我们当年一起讨论过的梦想。”他睁开眼,看向沈云栀,眼神里充满了矛盾和恳求,“可是,你和悠悠在这里,情况还不稳定,我怎么能离开?”
这像极了多年前的抉择——在家族责任(当时是母亲的压力)、个人理想与她之间做选择。那一次,他选择了前者,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历史仿佛要重演。
沈云栀的心也揪紧了。她看着傅砚安眼中的痛苦和挣扎,看到了他对恩师的愧疚,对未竟梦想的遗憾,也看到了他此刻对她们母女毫不掩饰的担忧和不舍。
病房里安静得只剩下悠悠平稳的呼吸声。
过了许久,沈云栀深吸一口气,走上前,轻轻握住了傅砚安紧握的拳头。
“你去吧。”
傅砚安猛地抬头,难以置信地看着她。
沈云栀迎着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导师对你恩重如山,你不能留下遗憾。那个项目……也是你的梦想,不是吗?”她顿了顿,声音温柔却有力,“我和悠悠在这里很安全,有最好的医生,现在还有了可靠的安保。我相信阿书也会安排好一切。你不能因为过去的错误,就永远被困在原地。去做你该做的事,也是……做你想做的事。”
她的话,像温暖的阳光,瞬间驱散了傅砚安心头的阴霾和挣扎。她不仅没有阻止他,反而理解他,支持他,甚至鼓励他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巨大的感动和如释重负涌上心头,傅砚安反手紧紧握住她的手,声音哽咽:“云栀……谢谢……谢谢你……”
这一次,他的选择不再孤独,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因为他的身后,有了她的理解和支持。
傅砚安最终决定,即刻动身回国,探望恩师并接手项目,但他承诺,会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必要事宜,立刻返回。他将安保团队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了沈云栀,并与阿书做了周密部署。
送他离开时,沈云栀抱着悠悠,站在疗养院门口。
“早点回来。”她轻声说。
“一定。”傅砚安深深地看着她和悠悠,目光缱绻而坚定,“等我。”
飞机冲上云霄,带着傅砚安暂时离开。这一次的分离,不再充满怨怼和不确定,而是带着彼此的信任和共同的期盼。
沈云栀知道,前方的路依然不平坦,暗处的敌人不会消失,悠悠的完全康复也还需时日。但她更知道,她和傅砚安,都在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而这一次,他们是并肩作战。
新的挑战和考验,或许就在傅砚安回国之后等待着他们。但跨越了猜忌与抉择的考验,他们的感情,已然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傅砚安回国后,疗养院这边的气氛并未放松。沈云栀打起十二分精神,亲自监督悠悠的每一次用药和检查,与新聘的安保团队密切配合。她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韧和细致,让那些原本因傅砚安离开而有些忐忑的保镖们都暗自佩服。
与此同时,国内的阿书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傅砚安离开后,蓝馨和蓝皓似乎认为机会来了,加强了对蓝盛集团的攻势。他们利用仍残存的影响力,不断散布对阿书不利的谣言,质疑他年轻经验不足,无法在傅砚安缺席的情况下稳住局面。更棘手的是,他们联合了几个被傅砚安之前“刮骨疗毒”式重组触动了利益的元老,在董事会上对阿书发难,试图否决他提出的一项关键业务转型方案。
视频会议里,阿书眼下有着明显的乌青,声音却异常冷静:“姐姐,他们这是想趁我哥不在,把我踢出决策圈。那个转型方案关系到集团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绝不能让步。”
沈云栀看着屏幕里明显憔悴却强撑着的阿书,心中不忍。他还那么年轻,就要独自面对这些老狐狸的围攻。“阿书,需要我让你哥……”
“不!”阿书果断拒绝,眼神锐利,“哥那边的事情更重要,而且,我不能永远活在他的羽翼下。这次,我要自己解决。”他嘴角勾起一抹与傅砚安相似的冷冽弧度,“他们以为我还是当年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病弱小子,那就让他们看看,傅砚书的獠牙。”
阿书没有硬碰硬,他采取了更迂回也更狠辣的方式。他不再试图说服那些反对的元老,而是直接绕开董事会,以个人名义联系了该转型方案最关键的技术合作方,展示了远超董事会预期的合作诚意和前景规划,甚至签署了对赌协议,以个人资产担保。
同时,他放出风声,暗示手中掌握着某些元老与蓝皓进行利益输送、损害公司利益的更确凿证据。
这一手“釜底抽薪”加“敲山震虎”,打得对方措手不及。技术合作方对阿书的魄力和眼光表示赞赏,倾向于合作。而董事会内的反对声音,因为忌惮阿书手中的“证据”和其展现出的强硬手腕,瞬间减弱了大半。
最终,在下一次董事会上,阿书以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个人担保,强行推动方案通过。他用自己的能力和狠劲,初步在国内站稳了脚跟,也让沈云栀看到了这个弟弟飞速的成长和隐藏在温和外表下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