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司徒氏一家人、朱家人一起到宁藩。这说听是投亲,说不好听跟逃难没两样。一到宁藩后,自然是朱家人暂居于司徒家的州城宅院中。
司徒家的五进主宅,如今住着司徒一家人。至于客院自然住着暂居的朱家人。
杜绵绵这一个当婆母对于大儿媳司马文娘娘这儿,那是客客气气。她没摆什么长辈架子,还是一再表示司徒家的管家事儿,还要大儿媳操劳一番。
对此不揽权,这是杜绵绵自个儿的意思。毕竟,司徒家在宁藩的宅子一直是大儿媳管着。没得她这一个婆母一来,就来夺了管家权。
“淇儿媳妇,你瞧,淇儿下头两个弟弟的年岁也不老小。本来就应该成婚的。奈何在京都没寻着合适的。”杜绵绵这话说的违心。她其时已经挑好人选。只是碰上永庆帝削藩一事闹出来。
杜绵绵跟丈夫司徒弘光一商量,那是把定事的事情给按下不表。毕竟也怕里头有麻烦。哪料想,夫妻二人的猜测一点儿不错。最后还真是大麻烦。
“如今我在宁藩也瞧着好些的好人家姑娘。我这就忙碌淇儿两个弟弟的婚事。我瞧着,也要让你受累一回。淇儿媳妇,你两个妹妹澄澄、汶汶的年纪大了。这管家的事情,你管理时,也不妨替为娘受一回累,教导一下你两个妹妹。可成否?”杜绵绵把教导女儿的事情,这是让大儿媳揽上。
倒不全是让大儿媳受累。也是想着让两个女儿和大嫂多处一处关系。
姑嫂之间相处久了,自然慢慢多添一些感情。毕竟,这男儿在外头忙碌的时候居多。女子未出嫁时,在娘家就跟嫂嫂的相处时间久一些。
“娘,儿媳这儿当然乐得如此。两位妹妹最是品性端方,容貌娇好。儿媳身边累得多添两个妹妹在,我这还能得两个好帮手。”司马文娘当然不会拒绝。小姑子什么的,当嫂嫂的从来不能拒绝。这是这一个时代的规距。
杜绵绵这儿见着大儿媳同意。她心情好上许多。当然,她免不得要单独叮嘱两个女儿,让两个女儿好好的跟嫂嫂学一学。
这一日,司徒佑淇从兵营归家。
司徒弘光带着儿子们去了书房,父子几人谈着不老少的话。杜绵绵这儿自然领着儿媳、女儿,那是说一些女眷的事情。
夕食,司徒家摆的宴席。把做客司徒家的朱家人也是邀请着一起用宴。
宴中气氛不错。
待宴散后,杜绵绵不多留儿子,只让儿子司徒佑淇回屋中,与他媳妇司马文娘多相处相处。给儿子、儿媳留着相处的空间。
倒是杜绵绵这儿,在当天晚时,夫妻二人歇息前。杜绵绵提一话,她道:“滢儿来信。四郎,你且看看。”
司徒弘光接过来一看,他自然惊讶一回。他道:“四姨妹的女儿让滢儿下头的人救了。如今已经人到宁藩。”
司徒弘光是真惊讶的。杜绵绵点点头,她道:“当初咱们去信提醒,看来四妹妹是上了心。这一位外甥女还是躲过一劫。可惜,桂王府的其它人就未能幸免。”
“滢儿讲,外甥女手头有四妹妹的手书,请咱家收留外甥女。唉。”杜绵绵叹一回,她道:“四妹妹到底是我娘家姐妹,她人不在了,她的一点子念想,我这里总不能拒绝的。”
“宁王府那头有什么意见吗?”司徒弘光还是在意宁王府的看法。他道:“四妹妹的子嗣,亦是皇室血脉。”
“桂王的爵位都没了,当今天子贬为庶人。”杜绵绵说出这一位外甥女如今的处境。司徒弘光一听后,他是点点头。
“罢,到底在天子那儿,怕真是一个死人。咱们不收留外甥女,杜家那一边更不会有胆子的。”杜绵绵看得很清楚。她家如今在宁藩。宁藩也在削藩之列。依着当今天子的做法,真不给藩王留活路。
兔子急了都咬人,何况人乎?
杜绵绵相信,这削藩的事情没那么容易成功的。
“那便是收留外甥女。咱家如今的境况已经与宁藩牵联在一起,也不怕藏个外甥女的小事。”司徒弘光是千里之外职官。这等事情一出来,就已经摆明自己的态度。
如今全家人又来宁藩,这站哪一边不需要多讲。
杜绵绵对丈夫说道:“成,四郎,你同意了。我明个儿去王府与滢儿讲一讲此事。”杜绵绵自然是要与女儿讲清楚的。
永庆二年。
司徒家又添一人,自然便是桂王的庶女,庶妃杜氏所出的司马秀儿。
这等事情,宁王府是知情的。宁王府也是默许的。桂王一脉已经剩下这么一个独苗。宁王又不是狠心的真要弟弟绝嗣。好歹这是宁王的亲侄女。
当然,桂王已经被永庆帝贬为庶人。宁王如今的做法,他自然还要沉默中。只是在永庆帝一通操作如神助的章程下。
宁王这等藩王只有两条种,要么在沉默中等待死亡的宣判,要么就在沉默中酝酿爆发。
永庆三年,一开春,永庆帝再下旨。削藩之意不变。
当然,关于桂王一脉宣布绝嗣的事情,还是让天下震动不已。永庆帝一时间的名声,那是坏到头。
儒家讲究亲亲相隐。天地君亲师。亲还在师之前。
偏偏身为帝王,永庆帝一点不讲亲情,一点不讲人伦。他自己是帝王,还把亲叔父一家人全部逼死。还是一把大火啊。
这一把火,可谓是烧得为心不太稳。主要是永庆帝的身边,可谓是武勋人家的底子不多。到是东宫的一帮子文臣们,个个是新天子一登位,那就是权在手,令来行。
武勋们在干元帝的后期受伤害,这为新天子让路。
如今新天子上位后,忙着削叔叔们。武勋们也担忧,皇帝削掉亲叔叔后,会不会觉得光吃饭,还揽权的武勋们也是挺碍眼。
要知道亲叔父都能下狠手,这一定不是善茬。
永庆三年,一开春,南边的九位藩王,个个倒霉。全部被押送到京都。永庆帝把南边诸王削成庶人。这用事实讲话。永庆帝削藩的决断那是不会改变的。
前有桂王,后有效仿者。
周王一家子人,在被押送到京都前,一家人全部上吊而亡。总之,两家王府绝嗣一事继续闹大发。
也便是在这等情况下。
宁藩的宁王在永在三年的春末,这一位王爷举兵八百五十人。以宁藩的藩兵为家底,正式的打出清君侧的口号,号召诸藩兄弟一起南下。
目的也简单,自然便是诛皇帝身边的小人,在宁王的檄文中,皇帝自然不会错,会做出害叔父绝嗣一事,必是朝中出奸佞小人。
清君侧,清的自然是君父天子身边的奸佞小人。
宁王举想清君侧的大旗,先没下南边,一路往京都打去。而是绕道北边的大草原,一路往西边的宋王、魏王的藩镇去。
宁王的举动挺奇妙,至少宋王、魏王是被打一个措手不及。宋藩、魏藩的兵马被宁王一举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