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中山经(3)
第14章中山经(3)
5郭璞云:“为人所爱也;一名荒夫草。”珂案:《文选。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云:“赤帝(炎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此瑶姬神话之概略也。别赋注引高唐赋(今本无)记瑶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乃与此经所记之女尸化为(上艹下瑶)草契合焉,知瑶姬神话乃(上艹下瑶)草神话之演变也。此一神话,又再变而为瑶姬于巫山助禹治水,则唐末道士杜光庭于镛城集仙录所记是也,而群众之意愿体现于斯矣,至今巫峡民间犹传述之。参见海经新释卷十“禹攻云雨”节注7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2。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1,赤若丹火,善詈2。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3。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4,服之不瘿。
1郭璞云:“即豚字。”毕沅云:“借遯字为之,逐又遯省文。”郝懿行云:“遯,古文作?;是此经之逐,从遯或?省,当读为豚。”
2郭璞云:“好骂人。”毕沅云:“即山都也。”珂案:毕说是也;是盖山都、山?、山(犬喿)、枭阳之类,乃传说中猩猩、狒狒之神话化也。礼曲礼云:“猩猩能言。”唐国史补云:“猩猩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骂曰。”云云,此同于山膏之“善詈”也。
3郭璞云:“字,生也;易曰:『女子贞不字。』”
4珂案:无条已见西山经皋涂之山,与此同名异物。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1,方茎而葵状,服者不(口垔)2。
1郭璞云:“音鞭。”
2郭璞云:“食不噎也。”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1。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2,其名曰文文。
1郭璞云:“放或作效,又作牧。”
2郭璞云:“好呼唤也。”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1之山,多(王雩)琈之玉,多麋玉2。有草焉,其状叶如榆3,方茎而苍伤4,其名曰牛伤5,其根苍文,服者不厥6,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7,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1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此经作大苦,毕沅校本亦作大苦,今本作大,而郭注无音,知本为苦字明矣。
2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麋,疑瑂之假借字也。说文云:『瑂,石之似玉者,读若眉。』”
3珂案:经文其状叶如榆,王念孙、郝懿行并校其叶状如榆;毕沅本作其状如榆,无叶字。
4珂案:苍伤,苍刺也。方言卷三郭璞注云:“山海经谓刺为伤也。”即指此。
5郭璞云:“犹言牛棘。”
6郭璞云:“厥,逆气病。”
7珂案:尔雅释鱼云:“龟三足,贲。”郭璞注此经谓“今吴兴有三足六眼龟”,亦异闻也。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1,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2。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鱼仑)3鱼,黑文,其状如鲋4,食者不睡5。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腾(马改鱼)6鱼,状如鳜,居逵7,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8。
1郭璞云:“初生先作穗,却着叶,花生穗闲。”
2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五十二卷引此经霆上有畏字。”珂案:太平御览卷十三引同。不畏霆,言不畏霹雳也。
3郭璞云:“音伦。”
4郝懿行云:“广雅云:『鰿,鲋也。』即今之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