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四六分水
下午,杨狗蛋放学回来,看到苏原,立刻开心地跑过来。
“原哥,你回来啦。”
“狗蛋,好久不见。”
杨狗蛋却撅起嘴,一本正经地纠正:“我不叫狗蛋了,郑相公帮我改了名,叫杨博,说希望我以后博学多才。”
苏原眼前一亮,“杨博,这名字好啊。”
上了学改了名后的杨博,气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是村里小屁孩,现在是知书达理小郎君。
他兴奋地问苏原:“你在李家学到哪里了?我正在学《三字经》,学到‘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了。”
苏原笑了笑,故意露出惊讶的神色,“真巧,我也学到这里了,咱们进度差不多。”
他猜测,郑定伯或许是担心狗蛋知道自己进度太快会难过,才没有告诉他实情,便也顺着郑定伯的意思说了。
没过多久,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大舅杨辉和表哥杨石头、杨铁柱扛着一只野猪走了进来。
野猪体型庞大,看样子足有两百多斤,拿到集市能卖不少钱。
他们看到苏原回来,也是一脸高兴。
餔食时间到,杨家院子里摆上了一张大桌子,桌上摆满了肉和各种野菜。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气氛热闹极了。
苏原看着家人脸上难掩的疲惫,认真说道:“娘,外公,娘,舅舅,舅妈,表哥,为了我,这段时间你们太累了,我苏原记在心里。”
“进城学习一个月,我学到了很多,也为咱们家找到了一个营生,以后不用再进山打猎了。”
众人都停下了筷子,好奇地看着他。
杨大猷问:“原哥儿,是啥营生?”
苏原先问了一句:“咱们家现在用的是织布机是投梭机,对吧?”
杨翠兰点点头。
投梭机是大魏朝的主流织布机,需要一只手专门用来扔梭子,另一只手接住,再扔回来,效率比较低,一天最多只能织三至四米布。
“娘,你觉得织布快吗?”
杨翠兰实话实说:“比早年的手抛梭快了不少。”
苏原笑了笑,“娘,你想不想更快?”
“还能更快吗?”
“当然,投梭机得用手来回抛梭子,胳膊甩得发酸不说,要是遇上丝线较劲,还容易断,效率太低了。”
“我这几日在李家翻了些农书,琢磨出一个改良办法,把投梭改成拉梭,装两个脚踏板连着绳索,脚一踩,梭子自己就能来回跑,一天能织布三丈多。”
此话一出,众人均是面露狐疑。
常氏说道:“原哥儿,织布机是祖上传下来的,改坏了可就废了,全家的活路都在这上面呢。”
李氏也跟着点头:“我织了十年布,就没听说过不用手抛的梭子。”
看着众人质疑苏原,杨荣不乐意了。
“李夫人都说了,咱家原哥儿是神童,不就是改个织布机吗,让他试试,真改坏了,我再上山打几只野猪赔给家里。”
苏原感激地看了二舅一眼,“二舅,你帮我一起动手,三天准能改出来。”
他又看向众人道:“织出的布不用愁卖,赵老爷的染坊正缺好坯布,而且价格公道,到时候我们开一家工坊,雇一些妇女,再也不用冒险进山打猎。”
苏原给杨家人画了一张大饼,杨家人一个个目瞪口呆。
我滴娘来,咱们穷苦人家也能开工坊?
常氏激动的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佛祖保佑,我外孙是文曲星下凡啊。”
正当苏原跟一家人谈工坊计划的时候,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邻居杨二喜站在门口大喊道:“大猷叔,族长让所有男丁去村头集合,王庄那帮龟孙把小清河的水全截了,这是要逼死咱们啊!”
闻言,杨大猷哪里还顾得上吃饭,带着两个儿子两个孙子火急火燎去了村口。
苏原和杨铁蛋,额,不对,是杨博。
两人也偷偷溜出家门,跟了上去。
小清河流经石牛村和王庄,王庄在上游,石牛村在下游。
每年春耕,两个村子为了争水,没少红过脸,引发械斗更是家常便饭,为此还死过好几个人。
闹到县衙,最后也只是各打五十大板,不了了之。
转年,该抢还是抢,该打还是打。
石牛村的壮丁在族长杨德发的率领下,扛着锄头粪耙子,浩浩荡荡奔向上游王庄。
王庄人也不含糊,个个凶神恶煞,双方隔着一丈宽的河水对峙,骂声此起彼伏。
杨德发站在队伍最前面,“王老五,你们把水截了,是想逼死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