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苏原灵魂一问
常氏和杨翠兰一人一边,牵着苏原,来到织布工坊。
“原哥儿快看,这就是咱们家的工坊。”常氏指着眼前生机勃勃的院子,脸上笑开了花。
院墙是新垒的黄泥墙,墙头还插着几束驱邪的艾草,中间搭着一个遮阳避雨的草棚,下边,二十台织布机整齐地排列。
机杼声此起彼伏,咔嗒咔嗒的声响交织在一起。
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坐在织机前,手脚麻利地穿梭引线,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一天五十文钱挣着,多劳多得,日子有了奔头。
现如今,每个月还能吃上几顿荤腥,到了年底,做几件新衣裳后,还能攒下不少钱。
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做梦都没想过能过上这种好日子。
“二婶,今儿织多少了?”杨翠兰笑着跟杨二婶打招呼。
杨二婶子抬起头,满脸红光,“我这都织了两匹了,照这速度,月底能多领二百文钱给娃买糖吃。哎呀,原哥儿回来了,我们可是沾了你的光。”
其他人也纷纷热情跟苏原打招呼。
“原哥儿,以后有啥要帮忙的,尽管跟大娘说。”
“原哥儿,嫂子啥粗活细活都能干,有事你直接张嘴,千万别客气。”
苏原听着大家亲切的话语,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心里很有成就感。
他记得刚来石牛村时,村里人个个面黄肌瘦,补丁摞着补丁,如今眉眼间的舒展是装不出来的。
这片土地上的人,心思其实都非常简单,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安稳日子过。
聊天间,杨二婶子突然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说起了一件事。
“最近村里有些不对劲儿。”
“怎么了?”苏原好奇问道。
“有几个人天天晚上往五里坡的破庙跑,说是去听白莲教的人讲经。那伙人说弥勒佛要下凡了,能带着大家去什么什么真空家乡啥的,那里无贫无富,天天能吃白米饭。”
苏原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婶子大娘们去过吗?”
杨二婶子嗤笑一声,“去那干啥,咱们现在天天有活干,五十文钱揣兜里踏踏实实的,中午还管一顿饭,比啥都强,犯不着听那些虚无缥缈的瞎话。”
旁边的李寡妇也接话:“就是,上次有个和尚来我家,说我命里带煞,要花一两银子买他的护身符才能化解。我直接把他赶出去了,有那钱,还不如买斤肉吃。”
苏原暗暗松了口气。
幸好工坊能给大家带来实在的好处,否则真容易被白莲教钻了空子。
他望着织机上渐渐成形的布匹,眼神沉了沉,心里已有了计较。
得尽快让丁县令动手,趁白莲教还没在各村扎根,彻底铲除才行。
傍晚的餔食摆在杨家院子里,有酒有肉,热气腾腾,比苏原刚来杨家的时候,强了百倍。
真的,日子一天天变好。
常氏端着碗,笑着感慨:“多亏原哥儿及时赶回来,要不然我真被白莲教给哄了。”
“怎么回事?”杨大猷问道。
“白莲教的和尚说他那尊弥勒佛像是开过光的,要五十两卖给咱们镇宅。我当时看着那佛像金灿灿的,真有点动心。要不是原哥儿说破,咱家这点家底怕是要被骗光了。”
常氏心有余悸。
苏原沉声道:“咱家工坊挣钱的事传开了,难免有人眼红,那和尚就是冲着咱家的钱来的。”
杨大猷眉头紧锁,黝黑的脸上多了几分凝重。
“原哥儿说得对。以前大伙都是穷日子,谁也不羡慕谁。现在咱家日子好起来了,保不齐有人心里不痛快,见不得咱们好。”
闻言,大舅母李氏急道:“那可咋办?”
好日子刚开始,就被白莲教给盯上了,以后还能安生吗?
杨荣却道:“咱们挣钱光明正大,谁也管不着。”
二舅母王氏眼珠一转,“倒是可以装装穷,以后出去就哭穷,说工坊赔本,天天靠着借粮过日子。这样既能少些麻烦,也能让那些想占便宜的人断了念想。”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觉得可行。
苏原看着一家人七嘴八舌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勾了勾,心里的沉重散了些。
第二天,苏原要和杨博一起出门,去拜访郑定伯。
杨大猷反复叮嘱:“路上当心,让铁心跟着你。”
“外公放心。”苏原应着,看了眼身旁的杨铁心。
几个月不见,杨铁心仿佛又长高了一点,个头快要追上他爹杨荣了,肩膀也宽了些。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兄弟三人走在路上,说说笑笑,气氛轻松。
“原哥,郑先生最近总念叨你,说没有你,他那本《异闻录》都快写不下去了。”
现如今的杨博,比起先前叫狗蛋时,俨然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斯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