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大结局
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一天凌晨,天还没亮,李敬程便送苏原和李瑾瑜去考场参加县试。
临行前,师娘一再叮嘱,考牌一定要带上,还帮他们检查了提篮,里边有笔墨砚、水盂、镇纸。
还有赵秀宁精心准备的糕饼、煮鸡蛋和水,还有毯子和烤炉。
一出门,一股冷风往衣服里钻,冻得两人直打哆嗦。
没办法,县试必须穿单层鞋袜和衣服。
云县没有专门的贡院,考棚是临时搭建的。
先点名确认信息,点到苏原时,苏原高声应和。
为他作保的柳泉先生现场确认,甚至还朝苏原眨了眨眼。
其他考生也纷纷看过来,眼神异样。
苏原是神童,可只有七岁,八股文估计写得一般,如果名次能压住他,嘿嘿,自己名气不就有了吗。
有考生忘了带考牌,急得呜呜大哭。
苏原摇摇头,每年都有这样的糊涂蛋。
接下来就是严格的检查环节,需解开头发,检查发髻是否藏东西、脱掉衣服,敞开让差役检查。
考篮里的物品被一一拿出检查,食物会切开看,糕饼会被掰碎。
砚台会被检查底部是否过厚,毛笔有的需要拧开笔杆。
苏原冻得直打哆嗦,要是身体素质不行的,非得冻感冒。
果然,周围都是吸鼻子的声音。
终于检查完,可以穿上衣服进考场了。
此时,县令大人丁修出现,看到柳泉先生,顿时吓了一个激灵。
什么风把您给出来了。
他正要过去行礼,柳泉先生却一个眼神制止他。
丁修只得停下,然后开始了训话,首先会强调科举考试是皇恩浩荡,是朝廷选拔人才、士子报效君国的唯一正途。
告诫考生要体会国家的深意,珍惜这次机会。
然后再次申明考场纪律,严厉重申严禁作弊的种种规矩,如不得挟带、不得传义、不得代考等。
再次强调互结和廪保的连坐制度,警告一人作弊,五人连坐,廪生革革功名,以此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后勉励学子用心向学:希望考生们沉着应考,发挥出自己的真才实学,争取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
等丁修训话完成,开始发答卷纸和草稿纸。
丁修特意看了苏原一眼,嘴角一扬,眼神意味深长。
苏原来到自己的号舍,丁修给自己安排了一间最好的,远离茅房,中午还不被太阳晒,
果然有关系就是好。
县试要考五场,分别是四书文、试帖诗、经义、律赋和策论。
县试是典型的淘汰赛。
只要你任何一场考试失败,你的县试之旅就结束了,只能明年再来。
首场靠四书文和试帖诗,县令阅卷后,会发出第一轮榜,称为发案。
通过者称为出圈或提名,有资格参加下一场考试。
可以把首场当成资格赛,后边的就是晋级赛。
当天的四书文题目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众考生听后,眉头紧锁,表情各一。
苏原记下题目,没有着急作答。
上学时候,老师曾说过,七分审题三分作答。
题目出处是《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字面意思是,是孔子说的杜绝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大。
意、必、固、我是四种相关联但又不同的心态毛病,不仅要分别解释,更能阐明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它们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修养体系,要说明圣人并非没有主见,而是毋必毋固的无可无不可。
丁修为什么要出这个题目?
从文章论述中,丁修可以窥见考生本人的心性修养,他是夸夸其谈,还是能沉静下来深刻反省。
思考完毕后,苏原在草纸上写下破题,圣人之心,廓然大公,顺应万变而无纤毫私意之扰。其所以能然者,惟在绝意、必、固、我之蔽而已。
然后是承题,盖意、必、固、我,皆心体之障也。绝之者,非强制其念,乃复其心之本体也。
八股写完之后,检查修改一遍,确认无误后,誊写在答卷纸上。
答卷纸上有竖线,必须一字一格,字数最好在450字至550字之间,俗称五五百,即文章结构饱满,字数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