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羊肉串然而人一多,是非也跟着多了起…… - 今天和谁约会? - 吲哚儿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7章羊肉串然而人一多,是非也跟着多了起……

第67章羊肉串然而人一多,是非也跟着多了起……

丰收的月份,金秋十月,禾叶叶网店的新品像田垄间的风一样一波接一波:琥珀色的秋月梨,流口水的酸梨、糯糯的玉米、红彤彤的苹果、咬破皮就淌蜜的李子……

叶堃牵线,何喜和海城一个同城送菜小程序的负责人达成了合作协议。通过这个新兴的电商渠道,何家村新鲜采摘的时令果蔬得以快速送达城市居民的餐桌。不过由于何家村地处丘陵地带,盛产各类水果但蔬菜产量有限,于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石家村便承接了蔬菜供应的重要角色。叶琳琳家温室大棚里鲜嫩欲滴的生菜,每天清晨都被精心采收,随后成批装上海明物流的冷链运输车,在朝阳中驶向城区。

崔叶子则成天抱着平板,把头发挠成鸟窝,给“禾叶叶寻亲之旅”添丁——时不时开何家村跟何喜开小会。

何喜精心打造的怀旧民宿,成功唤起了八零九零后的童年记忆,订单量持续攀升。在这股热潮带动下,村里陆续兴起了果蔬采摘园、河边垂钓区,更在村委会大院搭起了二人转小剧场,每晚七点准时开锣,引得游客和村民阵阵喝彩。

何喜在何家村开始办历史讲坛,场场爆满。这景象让隔壁石村长捶胸顿足,恨铁不成钢地数落在心里骂石磊这小子魅力不够,勾不住何喜!

在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下,何家村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沉寂多年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然而人一多,是非也跟着多了起来。

老孙家就是个典型。儿子儿媳三年前进城打工,夫妻俩只有中学学历,儿子在工地搬砖,儿媳给人当保姆,收入尚可但起早贪黑。小孙子在城里普通小学上三年级,去年春节回来时,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低着头看着自己脚上三十块钱的印着耐克标志的山寨鞋,半天才憋出一句:“同学们……都瞧不上我。”

如今家门口就能赚钱,老孙二话不说就喊儿子回家:“孩子正是长身体长心性的年纪,何必在城里受那个气?回来!上石家村小学去!”老人斩钉截铁地说道。

如今家门口就能赚钱了,他立马就叫着一家人回来,孩子正是身心成长的时候,干嘛在城里被欺负,回来,去石家村上小学!

小孙是个孝顺儿子,尽管媳妇不情愿,还是带着一家子回来了。

一进何家村,小孙媳妇就愣住了——不是说七月份遭了洪水吗?她刷短视频时看得清清楚楚,桥被冲塌了,浑浊的洪水裹着泥沙呼啸而下,村里不少老房子都倒了,她公公还在房顶上熬了一夜。可现在……哪还有半点受灾的痕迹?

小河边坐着一排钓鱼佬,手腕上的大金表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往里走,崭新的路灯沿路排开,灯杆上挂着醒目的广告牌:“想吃梨,就到何家村!”、“山清水秀何家村”、“最漂亮的何家村,要和最爱的人来”。

小树林里支着露营帐篷,烧烤架上的羊肉串滋滋冒油,香气四溢。一个系着围裙的姑娘正往肉串上撒调料,旁边站着村里出了名的“混世魔王”小林,顶着一头张扬的红发,耳朵上一排亮闪闪的耳钉,手里摇着调酒杯,变戏法似的调出一杯色彩绚丽的饮料。大音响里放着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游客们坐在小马扎上,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夫妻俩面面相觑,压低声音嘀咕:“这活儿倒是挺适合他!”

小林眼尖,远远瞧见他们,笑嘻嘻地吹了声口哨:“来玩啊!”

夫妻俩像见了鬼似的,拽着儿子快步走开,还不忘叮嘱:“离他远点,这人以前进去过!”

再往前走,就是村口的情报站了。以前,老头老太太们总爱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晒太阳、唠嗑,兴致来了还会支个小桌打几圈麻将。可今天,几位阿婆坐得端端正正,穿着喜庆的福寿红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还抱着正在缝制的布偶,聊起八卦来慢条斯理,远远看去,活像年画里走出来的慈祥老人。

小孙媳妇是个机灵的,立刻凑上去套近乎:“哟,张姨、王姨,忙什么呢?”

张奶奶瞪她一眼,压低声音:“小点声!咱们现在可是文明村,说话别那么咋咋呼呼的!”

小孙媳妇嘴角一抽——张奶奶不是耳背多年了吗?怎么突然听得这么清楚了?而且,她前两年不是有点痴呆吗?怎么现在精神头这么好?

张奶奶活了大半辈子,一眼就看出她的疑惑,得意地指了指耳朵:“瞧见没?人工耳蜗!现在啥都听得见!”

小孙媳妇倒吸一口凉气——人工耳蜗可不便宜!张奶奶可是村里的低保户,穷得叮当响,现在居然戴得起这玩意儿?看来公公真没骗她,何家村是真发财了!

她在村里转了两天,终于弄明白,这一切变化都源于那个叫何喜的姑娘。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无非是搞民宿、做直播那一套。她在城里待了几年,自认见多识广,心想:“她一个小姑娘都能干成,我凭什么不行?”

于是,她立刻找到老孙,提议自家也开网店单干。

老孙正躺在院子里刷短视频,看网红老太太做饭,乐呵呵的。儿媳妇突然说要单干,他斜眼瞥她,慢悠悠道:“儿媳妇啊,做人得知足。现在多好啊,你们都在家,咱们家一天也花不了几个钱,梨子小喜高价收,咱们等于躺着数钱,这日子不美?”

小孙媳妇不服,掏出计算器啪啪按起来:“爸,您别被她忽悠了!她那酸梨网上卖十块钱一斤,才分咱们40%,这梨子有什么成本?咱们自己干,两年就能在城里买房!再说了,石家村哪有什么好老师?咱们没文化,孩子得去城里念书啊!”

老孙一听,脸一沉:“我看我孙子在石家村挺开心!果园你别打主意!”

碰了一鼻子灰,小孙媳妇也不恼,转头就杀到刘家果园,找到正在收梨的何喜,亮出地契:“我公公的地我管不了,但我们一家三口的地,不租给你了。”

“行啊。”何喜头也不擡,干脆利落地答应。

旁边的刘叔一听,乐呵呵地凑过来:“小喜,我家南边还有片酸梨,果子小点,你要不要看看?他们不租了,正好租我那块呗?”

何喜笑了笑:“叔,不是说了嘛,看销量。”她转向小孙媳妇,“你把违约金交了就行。”

“真的?”小孙媳妇原本以为要扯皮半天,没想到何喜这么爽快。合同她看过,违约金不高,才5000块,她掏得起。

何喜点点头,没多说什么。都是同村人,她不想为难谁,违约金定得低,就是给大家留条退路,她存了一份善心,何家村的果农们也没辜负,这几个月大家齐心协力,合作的十分愉快,当然,除了新冒出来的小孙媳妇。

小孙媳妇爽快地交了违约金,老孙站在果园里,看着老实巴交的儿子,心里又气又无奈。他本想着全家人回来,能热热闹闹地过日子,没想到人回来了,却闹着要分家!

他叹了口气,转头对何喜道:“小喜,我名下的地,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老头子对不住你,今年这片梨园的分红,我也不要了!”

何喜连忙摆手:“孙叔,您别这样,咱们按合同来,该怎样还怎样。”

老孙望着满园沉甸甸的梨子,沉默片刻,转头对儿子道:“儿子,我要东边那块地,你没意见吧?”

东边的梨树日照充足,果子更甜,卖相也好。小孙媳妇心里不乐意,可她已经因为分家的事跟丈夫吵了一架,这会儿也不好再闹,只能闷闷地点了点头。

何喜办事利落,当天就带着人量地,用简易栅栏把老孙的那部分果园围了起来。

其实村里不是没人动过和小孙媳妇一样的念头,但谁也没敢真迈出这一步。大伙儿心里都门儿清:跟着何喜干,既不用担风险,又能稳赚分红,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去?要是自己单干,光前期投入就得掏空家底,更别说还要操心销路、物流这些麻烦事。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纳凉的老人摇着蒲扇直叹气:“老孙家这是咋想的?好好的金饭碗不要,非要自己抡锄头挖金矿?”

“年轻人啊,总觉得自己能耐大。”张奶奶一边织着毛衣一边摇头,“也不想想,要不是何喜那丫头,咱们村的梨子往年能卖几个钱?”

“要我说啊,这就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最后怕是连碗里的都保不住喽!”

这些话传到小孙媳妇耳朵里,她只是撇撇嘴,心里更憋着一股劲儿。她就不信了,何喜能做到的,她怎么就做不成?当天就拉着丈夫进城采购设备,准备自己开网店。她盘算着,何喜能卖十块钱一斤,她也能!甚至还能压点价,抢她的客户!

可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耳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