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三封手书映平生 - 关于曹操重生成皇叔的那些事 - 归闲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1章三封手书映平生

第51章三封手书映平生

墨香之中,似有塞外风沙扑面而来。

刘方抚过“当马革裹尸”几字,眼底掠过痛色。

这位在湟水之畔令羌人闻风丧胆的老将军,竟在病榻上写就这般决绝之语。

“垂危之臣皇甫规,顿首再拜……”

他喃喃念出,忽觉喉间哽塞。

哪有什么难堪传家重负……

或许没他这一遭,皇甫延也会提前及冠,会真的作为传家之人培养。

可如今……

皇甫氏欲满门出关,独留皇甫延在他身边。

威明公,知孤三问接三计……

这是恐孤多疑,将皇甫氏的嫡孙送来当质子呐……

“威明公之风骨,某远不如矣。”

桥兰见刘方指节捏得泛白,忙将灯盏又举高几分。

刘方抬眸,正欲拿起桥玄手书,可是见桥兰模样……

终究还是没敢轻启桥玄这一封。

叹息间,缓缓展开了荀绲所寄。

此书,笔势如行云流水,尽显大家风范。

……

元义公尊鉴:

绲虽未亲瞻公之丰采,然早闻鸿鹄传讯,知公之名震于州郡,节贯乎日月。

每展卷思之,未尝不慨叹,炎汉昭昭,有公何幸!

昔,吾荀氏先祖以经世致用传家,待吾辈苟得荀氏八龙之称。

然,与公之大义相比,恰如荧光映星辰。

方知,何为士族楷模,天下望风!

某忝承兄长荀俭重托,今掌荀氏门户,常念家族兴衰与汉室命脉相连,故不敢轻忽。

犬子荀彧,虽自幼研习《诗》《书》,通经义、明礼制,然未经世路风波,如良玉待琢。

某不揣冒昧,恳请公,允其随侍左右,习兵略于行间,察世情于微处。

吾荀氏累世簪缨,非为逐取权贵,实念汉室文脉如缕,需有人护持不熄。

今以子荀彧为贽,非求朱紫加身,唯望公以“君子不器”之道教之。

异日得立朝堂,上可佐君安社稷,下可护民守典章,此乃荀氏百年未改之夙愿。

熹平以降,乱象渐显,某夜观乾象,见紫微星旁有将星闪耀。

知公乃应运之人,必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某非趋炎附势之辈,实因深信公之赤忱可昭日月,公之雄才必定乾坤。

尽拳拳之心,无半点虚言,公若北辰居其所,唯望犬子拱之。

某于颍川翘首,静候公定鼎之日,再展大汉风华!

荀氏次胄荀绲,谨拜。

……

“好个荀仲慈,好个荀氏八龙。”

刘方并没有让众人察觉到他的异状,只是暗自喃喃。

烛火被风卷得骤明,将手书上“荀氏次胄”四字映得透亮。

全文上下,夸赞的话都可以当个屁放了。

这个荀老二有用的话不多,也就几句。

开头所言说明,现在他这位天子皇叔的事迹已经传开了。

不过,只凭近日里的捕风捉影,就敢下注,倒不愧是荀氏八龙。

之后所谓的表达对汉室的忠心,其实也不算假,在世家大族中,荀氏算是倾向汉室的了。

荀氏八龙中的长子荀俭已老,现在家族事务正是荀绲这位老二执掌。

和前世一样,这也是任何一个世家都不可免俗的,就是明哲保身、多线布局。

全篇去除奉承的话,简单概括,是既表忠忱又藏投资之意。

不过,前世他被荀氏为首的颍川世族捆的死死的,今生可不会重蹈覆辙了。    什么叫“君子不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