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旧事重提(二)
(二百四十)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路有多难走?
和去游玩爬山,露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或许山地越野跑可以体会其中艰辛之一二吧。
即使是楚云涛,也已经不能保证自己还穿戴整齐着。衣服裤子上都有破了的地方,领带更是早就不知所踪了。
原本一直修整着的胡须也长的参差不齐。
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发型还是一如既往向后梳着,可能梳子是只有五个齿的手罢了。
“楚大哥,你饮下天择剂怎么会在山里?”
枯燥的山路总是要有应景的故事。
楚云涛就是这个应景的人儿,他沉吟了一会儿,应该是在组织语言,然后说道:“很久了,在我才大学毕业的时候……”
接着楚云涛说起了他成为天命者的经历。
楚云涛出身在首都的书香世家,比起张译柯这种父亲是中学老师的可要正宗许多。
他父母都是高等学院的教授,首都的高等院校,那可都是镇国重器。
就连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一样是老教师,对学习和教书这一块可是很有底子的。
但楚云涛并不这么想,可能就是第三代人总要出来翻个身吧。但还好,对学习和研究事物这件事他还是很热衷的。
楚云涛不喜欢低着头做学问,他喜欢弯着腰学。
他不喜欢在屋子里坐着学,喜欢站着在户外学。
什么样的学问可以满足这莘莘学子的求学之心呢?
还真有,考古。
按楚云涛的理解,考古学是一门综合化的研究性质的学科。
首先要有动手能力,前期有的需要用打洛阳铲钻探,有的需要用电子仪器进行勘探。
除了挖掘工作以外,还会用到全站仪测量、墓葬绘图、器物绘图、陶片的清洗拼对、浮选等各种工作。
其次是文化底蕴,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
考古学同时也发展和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步。
考古可以让一个民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了解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和文化,对现实和社会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让我们的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
向世界贡献了h国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基于这些认识,楚云涛就觉得自己必须要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从发掘历史,到把自己写进历史。
大学毕业后,楚云涛在父母的帮助下,顺利进入了国家博物馆的考古队。
考古工地常常坐落在远离县城的村子里,考古队员有时住在村民家里,有时安置在多年没有人住过的老宅或弃用的校舍。
但是楚云涛在的地方都和他人一样,收拾的一尘不染,排列的整整齐齐。
从最初的新鲜到中期的疲惫,再到后期的不舍,他始终不断地画图、清理地层、刮边、拼陶片、透图、分型分式等等。
在发掘的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考证。
他发现,人类的史料典籍尽管浩如烟海,但却无法全然地反映出历史的绵长与博大。
对历史极为有限的记载,也远远不足以为今天的人们展示历史的全貌。
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因为无数的考古资料与科学研究变得丰满起来。
那些通过出土遗迹和文物而还原的、因岁月流逝而风化腐蚀掉的细节,向这个世界讲述的是那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虽然苦,也有放弃的想法,但每每有文物、文献和世人见面的时候,楚云涛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
(二百四十一)
楚云涛是正儿八经科班人士,干了几年,大大小小也有所收获。
成了他们队这边的文物学家,已经独自带队。而他的老师退居二线,成了国家博物馆的副馆长,算是彻底去做研究了。
而这样的路线和规划或许也是好的,楚云涛很喜欢这种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因为有规律。
看着帐篷外雪山的一角,再看着自己桌上冒热气的茶。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他低头苦笑,顺便给刚写的那一段画了个句号。自言自语:“要不是收获时那种满足感,真受不了这种一切乱糟糟的样子。老师那样的生活就很不错,也算有个盼头的。”
然后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外面传了进来:“楚队,楚队!”
“进来!”
“哇,每次来楚队的帐篷感觉都不像是在野外,你这书收的也太整齐了吧,还有笔放的位置和顺序,啧啧,我一个女生都觉得比不了。”
进来的是一个大眼睛软萌妹子,看样子应该才毕业,皮肤也很白皙,显然还没有经历过几次风吹日晒。
“小何,听你刚才的声音不是很着急吗?怎么进来又这么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