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花雪飘飘飞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44章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244章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6k)

熙丰三年,大相国寺。

华灯结彩,檐垂万盏。

萧鼓笙笙,人塞长街。

不时有书香闺秀结伴走过,吟吟轻笑,淡淡香风。

不时传来阵阵呼和,却是杂剧、杂技、龙狮、刀门、傀儡戏等演到了绝妙之地。

“嘭!”

“嘭!”

“嘭!”

一道道烟花燃起,凡汴京百姓,或赏灯者,或是逛灯会者,或是猜灯谜者,皆是注目过去,安宁祥和,一片太平盛世之景象。

这,便是一年一次的上元夜!

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实起源于上古祭祀,并经过一定的演化传承至今。

上古之时,有三大节令,为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

一旦到了三元时节,上古百姓就会举行祭祀典礼,祭祀太一神。

由此,传承了几千余年。

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崇尚天官、地官、水官,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也即三官大帝。

五斗米教的信徒为了人性化三官大帝,便以三元为蓝本,为其拟定了生辰,也即三官三元。

祭祀天官为上元节,祈求赐福;祭祀地官为中元节,也称鬼节,祈求赦罪;祭祀水官为下元节,祈求解厄,由此也就形成了专属于道教的节日。

北魏末年,佛盛道衰,君王便在上元节以道教燃灯习俗供奉佛陀,就此有了上元燃灯一说。

其后,隋代传承,唐代兴盛。

唐代繁荣兴盛,百姓渐渐注目于上元节的上佳寓意,并经官方推动,上元节就渐渐的从道教节日发展为官方节日,也就有了张灯结彩、舞龙庆贺的习俗。

大周百年国祚,上元节习俗得到更为精细的丰富,渐渐有了食汤圆、猜灯谜、观灯山,办集市的习俗。

猜灯谜、观灯山、办集市、张灯结彩等大型习俗合在一起,也就是上元夜。

大相国寺,人来人往。

“吁!”

驭手一拉缰绳,几匹枣红骏马相继嘶吟,马蹄止步。

约莫十息,十余人相继落地。

仅是一刹,便引得不少百姓为之惊诧,连连注目。

无它,贵不可言!

江昭、江怀瑾、江珩、顾廷烨、盛长柏、蔡京、盛纮、盛华兰、盛淑兰、盛明兰、盛如兰、海朝云、王若弗。

一行十三人,竟是有两人身披紫袍,两人着诰命服,可谓相当雍容华贵,也就怪不得有百姓为之惊诧,注目于此。

“这就是上元夜?”一声轻呼,盛淑兰好奇的举目观望。

“嗯。”

江昭温和点头:“上元佳节,一年一遇,好好逛一逛吧。”

盛淑兰连连点头。

粗略扫了一眼其他人,江昭平和道:“官家钦点,让我与仲怀入殿伴驾赏灯。如此,却是难以一起赏灯游逛。”

所谓的伴驾赏灯,说白了就是跟皇帝一起赏灯,这是少数重臣方才能有的待遇。

一般来说,为免太过繁杂,伴驾者通常不会超过二十人,几乎就是局限于内阁大学士、枢密院副使,以及宗室重臣,外国使者,佛道大师等人。

江昭与顾廷烨,一人为内阁大学士,一人为武将重臣,伴驾自然不稀奇。

当然,说是二十人左右伴驾观灯,但真正一起观灯的人显然是不止二十人。

究其缘由,主要是还有皇子、艺人、乐师、舞姬、太监、宫女等,拢共一算,也差不多在五十人左右。

并且,为表肃穆隆重,受到钦点的大臣都得着官袍伴驾,这也是为何江昭与顾廷烨都特地披上了官袍的缘故。

“伴驾至重,切不可耽搁。”盛长柏连忙附和道。

“伴驾系君事,万不可迁延。”蔡京持手一礼,附和道。

“伴驾要紧,伴驾要紧。”盛纮抚须,附和道。

其余女眷默不作声,万福一礼。

江昭、顾廷烨二人相视一眼,齐齐向着大相国寺以左走去。

“太皇太后、皇后娘娘都要赏灯,召诰命夫人、官眷贵妇一齐赏灯,为免失礼,也得尽早赶过去。”盛华兰轻声说着,两女齐齐一礼。

其后,也向着大相国寺以左走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