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满京城,谁人不知道江阁老名声好?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花雪飘飘飞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46章满京城,谁人不知道江阁老名声好?

第246章满京城,谁人不知道江阁老名声好?

熙丰三年,二月初一。

经内阁批红,上呈天子,几道政令相继颁下。

擢拔建制、赋税合一、统兵渡海、开放海禁。

其中,擢拔建制仅仅是针对国子监,更类似于“封赏”,统兵渡海针对货币,更偏向于长远布局。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真正有影响日常生活的是赋税合一、开放海禁两道政令。

赋税合一,针对的是繁琐赋税。

一旦实行下去,也即意味着底层百姓身上的担子将会大幅度减轻。

从民生上讲,化繁为简、赋税合一绝对是一等一的上乘政令。

开放海禁,针对的是海上贸易。

一旦实行下去,也即意味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兴盛。

海贸,通常是涉及国与国的商品贸易,市场潜力着实不小,仗着物产丰富的优势,市场利润更是相当可观。

一旦海贸兴盛起来,足以带动农业、纺织业、陶瓷业、珠宝业、香料业等工商业一起繁荣兴盛,以及大量带动与产业相关的就业民生,从上到下盘活商品经济。

自古及今,都是政策决定风口。

从大方向上讲,开放海禁无疑一次难得的大风口。

无论是海贸行船,亦或是海贸相关产业,乃至于被海贸带动的农业、纺织业等,都有不小的起飞机会,但凡抓得住机会,就算是底层百姓,也非常有希望白手起家,一步一步“逆天改命”。

事实上,除了赋税合一、开放海禁以外,内阁还颁布了一道政令——设立市舶司。

海禁取消,并不是取消了就行,还必须得规范海上贸易。

为此,内阁颁下政令,决定在河北东路、京东东路、淮南东路、两浙东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主管海贸文书、走私点检、船舶检查、祈风祭海等相关海贸事宜。

不过,设立市舶司的政令与开放海禁有关,却是被列为开放海禁相关政策,并不单独列为一条政令。

从总体上讲,擢拔建制、统兵渡海都是暂时与百姓无关的政策,赋税合一、开放海禁都是偏向于民生、经济的政策。

相较于上一年来说,熙丰三年的政令“温和”了不止一点半点。

几道政令相继颁布,传遍天下。

一时之间,上上下下,市井庙堂,讨论不止。

不过,却几乎没人公然反对。

于官吏而言,几道政令中没有大方向上的吏治政令,这无疑是一道好消息。

于地方大族而言,赋税合一的政策并不让人意外。

土地清丈上报,也即意味着赋税改革制度几乎与地方大族无关,不涉及地方大族的利益。

但凡有点脑子,就能知道税制度改革主要为了让底层百姓少受一些盘剥,受害者是里正、粮长。

区区一点盘剥百姓的利益,就连小小的乡绅都不可能在意,更何况地方大族?

于百姓而言,两道政令都是一等一的好消息。

赋税合一,底层种田为生的百姓高兴。

开放海禁,江边卖力为生的民夫高兴。

这种几方都认可的政令,可谓相当少见。

实行起来,自然也是相当顺利。

文渊阁。

丈许木几,江昭执笔,伏案疾书。

除了正在书写的书信以外,木几一角还有一封已经晾干的书信,上面隐隐有“县令”等字样。

不足一炷香,一篇千言书信书就。

“呼!”

轻轻一吹,墨迹干涸。

粗略望了两眼,江昭沉吟起来。

这两封书信,一封是要送到淮南东路江都县,一封是要送到熙河路安抚司。

其中,寄到淮南东路江都县的书信,主要是为了给江都县令贺真“解释”一些事情。

治平三年,江都县令贺真通晓农业,被江昭钦点负责占城稻育种之事。

时至今日,已有三四年之久。

一般来说,育种得一二十代的稻种更迭方才会有些许成效。

贺真育种仅是三四年,自然不可能消去了占城稻的微涩味。

以常理论之,肯定是得熬上几年,等到占城稻的微涩味被成功解决,方才推广占城稻。

然而,时不待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