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如此歹毒
不过代价就是成为足利家族的忠犬,而除了为足利家族提供国内支持外,还要在海外扩展中出力,所以岛津家族的细作经常出没朝国和大宣。并且在辽东打探到方景文亲临辽东的情报,回报国内后,足利家族联系了一位大宣原先的宫中侍卫作为协助。
接下来就是如何血洗练家,如何在撺掇辽东、山东流民袭击府县,如何在辽东秘密占领前进基地,后期如何联合士绅权贵、青皮黑帮作为羽翼等等。
听得一众大佬都是后怕,如果当时不是姜皓撞破练家以及稳妥流民,现今的辽东还真不知是何等光景。
杨溥是不是带着使命来的,那必须是呀,怎么着也要给姜皓找些不痛快呀,而现在,杨溥什么小心思都是没有了,这倭人的心思如此歹毒。
关键是对于大宣情况非常清楚,而更可怕的是,倭人渗透大宣已经百年!
就在姜皓剿灭的小岛之上,当场抓获三十多名汉人“倭寇”,这些人对待自己同宗百姓更加凶狠,一群大佬都是觉得气闷胸喘。
杨溥年事已高刚刚出来过道之上身体居然有些踉跄,还好旁边的马浩眼疾手快一把扶住。
杨溥定定神推开马浩,神情颓废的望着头顶:“我大宣当真如此不堪?”
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姜皓自然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看到杨溥头顶的箭头又是凝实了一丢丢:“小子无从得知,不过在这些异族眼中,或许大宣真的颓废了。
文武官僚生死相拼,士绅百姓勾心斗角,为的只是一些前程官职、银钱产业,小子看来,实在是愚不可及。
别的不说,这朵颜三卫,这奴儿干都司,可以多出多少官吏?可以养活多少百姓?”
大家听到奴儿干都司都是神情古怪,难道大家不知道奴儿干都司的好处吗?那必须是知道呀!
可是为什么大宣却是狠心放弃这片经营多年的土地?其实都是观念的错误,起初设立奴儿干都司,就是作为一个准军事单位,直接插在蒙元余孽的后方。
可是随着蒙元剩余势力的瓦解分裂,方高炽和方景文都是认为没有必要再花费大批银钱去经营这苦寒之地。
因为大宣国力的兴盛,已经有足够的把握教训鞑靼人和瓦剌人,已经没有必要再费心劳力的教化这些不听话的异族。
殊不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今的奴儿干都司实际上已经脱离大宣的控制,基本由野人女真、海西女真、郭尔罗斯和科尔沁部控制。
现在这些倭人似乎也是盯上了这里,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常曳流放辽东多时,自然对于这段过往门清,立刻为大家分说其中利害,这才看向姜皓:“姜大人!这奴儿干都司的确地大物博,出产丰富,可是距离中原之地太过遥远。
又是处于瓦剌刀锋之上,当真要专心经营,只怕我辽东负担不起……”
姜皓倒是不去反驳:“兄长此话正是道理,可是有句话,不知诸位可曾想到,如果一旦成事,一则诸位大人又是彪炳史册的巨大功绩。
二则,可以同时钳制瓦剌和倭人的后方,诸位可能不知,野人女真以东海上,有个虾夷岛,岛上的虾夷人与倭人同样仇深似海,我等若要经营奴儿干,需得效仿乐毅化齐之策!”
当年乐毅被燕昭王拜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孱弱燕军居然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
而乐毅奉行的同化策略也是神来之笔,只是燕昭王死后,都是以为乐毅围城三年不下是劳民伤财。
殊不知乐毅的策略一旦成功,这齐地有可能彻底化为燕地,而当时乐毅怀柔的政策也是收获齐国不少人心。
只是人各有命,棋差一招,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众人越是咀嚼越是有味道,都是炯炯有神的看着姜皓……
于是大家再次回到书房之中,姜皓指着后面的大幅北方地图:“这次正是图谋北方的大好时机,不知诸位可曾知晓,现如今的北方除开我等亲密盟友之外。
科尔沁蒙古在瓦剌、鞑靼之间首鼠两端,而野人女真与郭尔罗斯和建州女真有着血海深仇,只要操作得当,何须朝廷一刀一枪?”
接着姜皓手指指着北方沿海地区,着重在朝国北方边境线点了一下:“诸位请看,朝国边界漫长,而建州女真与朝国因为边界问题连年征战。
如果我等能够依靠策略拿下这野人女真,那么后顾无忧的建州女真会如何?”
众人皆是眼前一亮,建州女真已经正在积极商谈加入姜皓的同盟阵营,朝廷一旦间接掌握野人女真。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那么建州女真两面受敌的局面立刻扭转,如果稍稍在后面使力,那朝国就危险了。
孟应勇也是想通其中关节,立刻出言反对:“竖子果真歹毒!只是朝国与我大宣一直亲近,李氏王族连连进贡,如果朝国和建州女真大打出手,你这竖子要去帮助哪一边?”
曹义也是从旁提醒:“这朝国如果再遭受倭人趁火打劫,那岂不是要万劫不复?”
姜皓哈哈一笑:“恩师真是一语中的,如果朝国遭遇大的动荡,四处劫掠的倭人又岂能安分守己,一旦这些倭人部分兵力被拖在朝国战场。
那么我等可以野人女真东部海上断其归路!”
这是拿朝国当做诱饵,吸引倭人咬钩,在凭借水师毁掉接应的船只,那么登陆的倭人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真是环环相扣,杨浦不屑的哼了一声:“竖子不足与谋!朝国乃我大宣同气连枝的亲密藩镇,岂能用这些鬼蜮伎俩,倘若朝国见我朝廷如此,岂不会寒心?”
这时候的朝国也是外貌恭顺,背地里与鞑靼瓦剌也是暗通款曲,不过因为年年孝敬给的丰厚,颇有一些文人为其鼓吹,所以当时朝国在大明的风评非常不错。
当下许多大臣也是反对这样歹毒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