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心太软12(二合一)
就在这时,只听天卷最后说道:
【回复7接上可叹当初宋太宗赵匡义,斧光烛影间拿下了皇位。之后他的三弟又莫名其妙身死,他大哥的儿子也一个个莫名死去。赵家人除了他这一脉,都几乎死绝了。】
赵匡胤:斧光烛影?什么斧光烛影?
【回复8接上而如今竟然空有皇位却无人继承,到最后还需要他大哥的后代来继承。】
【回复9接上而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可是登基后,却在斧光烛影后离奇身亡,甚至连他的子嗣都无法全部保全。】
【回复10接上而到了最后,他的后代更是在继承了皇位后,一个个的又将皇位让了出去。宁愿做闲散文人也不想做皇帝。这又让这位宋太祖情何以堪?】
赵匡胤:不是在回答这位“皇太弟”的话吗?怎么说起他来了?
不过这位皇太弟,好像口气有点熟悉是怎么回事?
还有斧光烛影,看来他要同他的好弟弟狠狠喝一场酒了!
回答完“皇太弟”的问题,终于到了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李二郎”的问题了,而“李二郎”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陛下了。
【v@鞠躬尽瘁李二郎:我大唐的节度使之制,最后真的导致国破家亡?】
不得不说,唐太宗的政治敏感度是真的高。
唐朝的节度使,在唐太宗时,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只是因为唐朝的疆域过大,设置的一个类似钦差的职位。
是到了后期,由于皇帝的懒政,让他成为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才形成的弊端。
但是雷小萌只是提到了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唐太宗就这么敏感的意识到节度使的危险性,甚至提高到制度的高度上来,的确是不容易。
【回复1@鞠躬尽瘁李二郎确切的说,是因为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过大,让节度使成为地方上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才会导致唐末的混乱。以及唐后五代十国的长久割据局面。】
唐末?五代十国长期割据?
听到这两个词,李世民只觉得呼吸一滞,心脏也有些抽痛。
看看此时他治下的大唐盛世,即便知道每一个朝代都有起始终结,但谁又会想到日后大唐会如此惨淡收场?
【回复2接上相反,在您……也就是唐太宗时期,因为太宗对官职的授予十分的谨慎,节度使其实只是一个类似于钦差大臣的官职。】
【回复3接上那时,节度使并没有任何实权,甚至还要经常远离长安到遥远的地方“出差”,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所巡视地域的敌人暗杀,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是的,朕设置的节度使职责就是如此。
唐太宗默默点头。
可是后来又怎么会成为我大唐覆灭的原因呢?
【回复4接上不过到了后来,尤其是武周以后,唐睿宗唐玄宗时,节度使的权力就慢慢大了起来。甚至可以说是所辖地方的土皇帝。】
【回复5接上陛下熟读史书,应该知道周朝的分封制吧。其实到了最后,节度使就相当于周朝时的诸侯。长此以往,怎可能不出事?】
相当于周朝诸侯?土皇帝!
唐太宗倒吸一口冷气。如果真是如此,他大唐分崩离析那根本是早晚的事!
还有,唐睿宗唐玄宗他可以理解,自然是他大唐的子孙,这个武周又是什么?难道是人名?
【回复6接上其实,说起节度使的职责变化,同唐朝科举制的变化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科举制?同科举制有何关系?
听到天卷提到科举制,除了唐太宗,秦始皇第一个竖起了耳朵。
他可是已经准备在大秦推行科举制了,当然要各种利弊都好好听一听。
之前他的打算是大秦官员一半举荐,一半科举,这样最起码朝堂中有一半是他的“天子门生”,不会同世家豪强牵扯太多。
但是刚刚放出风去,就有不少官员上谏,说是此举有违祖制,就算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也必须有荐书才可当官。
呵呵,这样一来等于是让世家们先筛一遍,那他的“天子门生”不还是各豪强大族的喉舌?实在是可笑!
【回复7接上唐朝虽然采用科举制选官,但是考上的官员还是需要世家大族的举荐才能做官。这也算是科举制同世家的妥协。】
举荐?
秦始皇一愣。
这不是同他此时面临的情况一样?
果然,很多事情,即便过了几百上千年,只要根源不变,所面临的状况和解决的办法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于是他听得更认真了。
【回复8接上但是,世家的没落是必然趋势,虽然此时世家还能插手官员的选拔上,但是那也是仅限于京城附近的世家。】
【回复9接上经常是皇榜一出,守在榜下的世家大族便将有前途的学子纳入麾下。或联姻,或许以厚利,或开出各种条件,将其笼络过去,然后再加以举荐。】
这个……
李世民抿了抿唇。
天卷果然是什么都知道。这些世家大族,为了各自利益也是拼了。
但是,世家存在已久,他们李家不也是陇西的世家吗?他倒觉得没什么不好。
毕竟世家的底蕴在那里,科举取士固然是个好办法,但是若士子只会读书,是个书呆子,只怕政务也做不好。
秦始皇眯了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