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亲妈也认不出来 - 重生培养个竹马做老公 - 杨清和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七十二章亲妈也认不出来

因为程大叔的满桌子肉菜实在太过实在,且他的素菜水平据他儿子评价直追老王小吃店的主厨老王大叔,作为一只非纯肉食的杂食动物苏和只好自己下厨拍了个黄瓜,又拌了一个水果沙拉来解腻。  然后三个人合力吃了整整一桌子的肉。

餐后苏和懒洋洋的仰面摊在程家客厅的单人沙发里,抚着自己圆鼓鼓的肚子感叹自己一次性吃掉了一个月的肉,下个月可以只吃素不吃肉了,省钱,省事。

随即她迎来了自家饭友火辣辣的瞪视。

苏和无辜脸的望回去。

于是接下来两人再次进入每天必须的交战游戏之中:先是目光互斗,接下来进入语言攻击,最后上升到身体肉搏。

当然两个死宅肉搏的战斗级别用曾经目睹过他们的战斗场面的猫爷爷的形容就是,还赶不上猫崽之间的嬉戏水平,说来也是悲摧。

程大叔全程叼着烟看戏,顺便哈哈哈哈,一点制止拉架的意思都没有,甚至不时还会站脚助一助威。

这让程蔚心里不由得有一点自怜,有一个没正经的饭友也就算了,自家老爸还这么的没正形……虽然这一点他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不料该少年的表情却再次娱乐了程志杰和苏和,一个没正形和一个没正经一齐哈哈哈哈。

气得程蔚把自家厨房的地砖又蹭薄了好几层。

程大叔的手艺好,苏和这个菜鸟厨子不免想着跟他学两手,可惜程志杰的工作太忙,没等程蔚这个洁癖分子把厨房整理完毕他就接了个电话,不得不马上回去工作。

原本热闹的气氛因为程志杰的离开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即便早已习惯自家老爸的繁忙,程蔚仍是免不了有一点低落,只好把情绪发泄在游戏之中。

随着时序的递进,气温一天比一天寒冷,程蔚和苏和这两个本就死宅的家伙有了天气的借口更加的懒散起来,一个抱着游戏猛打,一个抱着书本死啃,就是不想动一动。

“冬天天冷,所以要减少活动量,以免过多的消耗身体里的热量,所以我们东北的传统就是要猫冬嘛。”这是某个懒蛋星人的伪科学瞎掰。

别说,这套瞎掰还真在班里引起不少同类分子的共鸣,比如同为懒蛋星人的常步卓常委员。

不过猫冬是猫冬,但冬日漫长,既然不能真的像乌龟和青蛙一样冬眠,那就只有找些有趣的事来做。

苏和、秦露和顾于兴三个继续着自己的课间零食小聚会,用苏某人的话说就是,闲着也是闲着,不吃干嘛呢?

程蔚和周昊两个则是继续专注地打着游戏,从家里到学校。

至于身为生活委员的常步卓则终于难得发挥了一回他的组织才能——坐庄,开赌局。

要说这赌局还是从运动会时拿高年级学长学姐们比赛名次下注的零食赌局延续而来,只不过所赌的对象有所改变,如老师们今天的提问对象,留作业的数量,班主任刘添宁是左脚还是右脚先迈进教室,教语文的肖老师会飞几次粉笔,教政治的李老师会训哭几名学生……

赌注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各种零食,而是更加的五花八门,篮球、足球、乒乓球的使用权,扫除值日的劳动打扫,抄作业的先后顺序等等,等等。

参与者不少,一开始只是在男生中间开盘,后来女同学也参与了进去。

虽说常委员成天把差不多挂在嘴上,但意外的是坐庄来却颇为公道,也颇得大伙的信服。

这种玩笑似的赌局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定的纷争,比如球类用品的使用权,同桌之间三八线的划分等等。

这种有趣又和平的解决纷争方式也很快从本班流传到了外班,不仅在班级之内适用,在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十分好用,大家再不用为了球场的使用权而各种手段频出了。

这样有趣的事,苏和自然是要在她的笔记本里记上一笔,而且凭她的经验觉得这种游戏式的赌局没准会在他们学校形成一种传统,前提是赌局一直不涉及金钱,并控制在良性范围之内。

苏和常趁着课间的时候,在她那本专门记录班级趣事的笔记本上写上两笔。

秦露偶然发现了她的这项爱好,捧在手里一边看一边笑得不行。

“平时也没觉得这些事这么好玩,怎么被你一写就这么有意思呢?”

秦露的笑声也引来周围好奇的同学,还以为她在读什么笑话大全之类的书,一问才知道是苏和写的东西,便也好奇借过去看,接着也是边看边笑,像被秦露传染了一样。

就这样,借着看笔记的人越来越多,也都是且看且笑。

用了一天多的时间,这本笔记在班里传了个遍,看过的就没一个不笑的,区别只在于笑点低的是哈哈大笑,笑点高的是忍俊不禁。

因为觉得有趣,便不时有人过来关注笔记的记录进度,又有人自发的提供班里的趣闻趣事以供苏和及时记录。记录之后,便又有人借阅。

如此一来,苏和借着记录的光倒成了班里的消息灵通人士,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先有人跑过来跟她说一说,八卦一下。这本原本只是自娱自乐的笔记也成了班里类似于八卦手工小报一类的东西,就连笔记本身也在传阅中有了自己的名字——一年二班班记。

有了这么个听起来挺装叉的名字,苏和也不能让它浪费,索性让班里的同学都在笔记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一句话,什么都成,正经也好,不正经更好。又趁着学校办学生证的机会,收集了班里各位同学的一寸照片贴了上去。这下班记倒真的有点名副其实了。

室内活动变多的冬季正是各种胡扯八卦趣事和各类段子的丰收时节,于是苏和便也不时的就要记上两笔。

好在写得多了,她的概括总结能力也随之见长,倒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除了新产生的各类趣事,苏和也特意针对一些项目保持长期关注,比如刘晋和周昊他们那个参与人数少到可怜的“刘添宁课后行踪侦察兴趣小组”。

这个小组最初自发形成的时候其实参与人数并不少,但大部分参与人员都是一开始感觉新鲜有趣,但这种有趣往往坚持不过一周,之后就放到了一边,真正坚持下来的就只有刘晋、周昊和程蔚三个而已。

程蔚一开始还是因为周昊的参与才意思意思的跟进的,因此该小组也被苏和戏称为“三个和尚小组”。

而且就这三头蒜也因着各自的目的不同,关注方向也不同,且花费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导致各自的进展也十分有限。

据闻到目前为此,三人只圈定了一个刘老师课后的大致活动范围,但他具体的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却不得而知。

不过,随着苏和的班记在班里传阅度的增加,班里同学对这个兴趣小组的关注度和兴趣度也在增加,又不时有人把查找刘添宁行踪当成挑战加入到小组中去。

班里同学对刘老师的课后行踪的关注兴趣其实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刘老师课后到底到哪里去了?另一类是刘老师课后到底干什么去了?

苏和属于行踪侦察小组的外围人员,确切的说该懒货没那个动力去亲身参与到追踪中去,倒是有兴趣坐在那里对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各种不靠谱的随口猜测。

一开始是她和秦露,顾于兴三个在她们在课间零食小聚会时一起就着零食胡说八道,扯得很是哈皮,动不动就笑成一团,顺手就在班记里记了一条。

然后在班记的传阅过程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原来不少人都有此爱好,闲聊过程中瞎扯胡掰一下自家老师的行踪,只是以前只局限于三五好友之间,流传范围有限且没落到纸面上,也没引起注意罢了。

胡说八道一旦落在纸面上的后果就是另一个兴趣小组在班里极其迅速的形成了,相比于以事实为依据的侦察小组,该兴趣小组参与人数是最广的,一年二班的同学一个都没落下,就连一向忠厚端正的好少年周昊和一心最爱打游戏的程蔚也参与其中。

而且它的发展范围还在进一步漫延之中,眼看着就有向其他班级传播的趋势。

该兴趣小组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大概是因为它击中了人性中共通的八卦天性,同时参与其中既不需要力气,也不需要逻辑,门槛为零,人人皆可,哪怕把灵异桥段加进入也没人会笑话。围绕着“刘添宁同志下课后行踪之谜”这个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面,堪称上天入地的各种猜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