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产主义
生物共产主义
龚采奕和秦俊松成了好闺蜜,缘起一节课,龚采奕去北师大讲生物共产主义,秦俊松给她当助教。
北师大的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龚采奕站在讲台上调试投影仪时,瞥见了角落里举着“助教秦俊松”牌子的男生——篮球服外套搭在椅背上,露出的胳膊肌肉线条流畅,手里却捧着本《资本论》,指尖还夹着支解剖用的银镊子,怎么看都像走错了片场。
“生物共产主义,简单说就是资源共享的细胞级实践。”龚采奕点开ppt,屏幕上的线粒体示意图旁,她用红笔圈出“能量互助”四个字,“就像蜂群里的工蜂,看似分工不同,实则共享生存资源——”
台下忽然有人举手:“龚老师,这跟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有啥关系?总不能让我们像细胞一样没个体意识吧?”提问的男生嚼着口香糖,语气里带着点挑衅。
秦俊松“啪”地把镊子拍在讲台上,吓得那男生一哆嗦。“你打球时会跟队友抢篮板吗?”他走到台前,指关节敲了敲屏幕,“配合传球才能赢,这不就是人类版的‘能量共享’?”他忽然扯过黑板擦,在旁边画了个篮球场,“细胞没意识,但人有啊,主动选择的共享才叫高级。”
龚采奕挑了挑眉,看着秦俊松把生物学术语全译成篮球术语,从“细胞凋亡的集体利益”讲到“战术配合的牺牲精神”,台下的哄笑声渐渐变成了掌声。下课时,有女生红着脸递来笔记本:“秦助教,能讲讲‘三分线外的资源最优配置’吗?”
两人收拾东西时,龚采奕忽然笑了:“你这比喻能力,不去教哲学可惜了。”秦俊松挠挠头,把解剖镊子塞进她的教具盒:“我就是觉得吧,复杂的道理都藏在日常里。就像你说的线粒体,不就跟球队里的替补似的?平时不起眼,缺了谁都玩不转。”
后来这门课成了北师大的爆款,学生们都说“听龚老师讲细胞,听秦助教讲人生”。有次课后,秦俊松拎着两罐冰咖啡过来,递给龚采奕的那罐已经拧开了盖:“我想通了,生物共产主义的终极形态,就是有人帮你拧瓶盖还不觉得麻烦。”
龚采奕望着他篮球服上沾着的粉笔灰,忽然觉得这跨界的闺蜜情,倒真像她讲的线粒体——一个输出理论,一个落地实践,凑在一起,就是场热热闹闹的“能量共享”。
下课后,龚采奕看秦俊松有眼缘,主动提出去喝奶茶,还在路上偶遇了方婷宜。
教学楼到奶茶店的路被夕阳染成暖橙色,龚采奕抱着讲义走在前面,听秦俊松絮叨刚才课堂上那个挑衅男生的糗事——据说那小子课后偷偷来问“细胞分裂时会不会搞小团体”,被他用“你打球时敢单打独斗试试”怼得哑口无言。
“所以生物共产主义的精髓,就是别当独狼?”龚采奕推开奶茶店的门,风铃叮当作响时,看见秦俊松正对着菜单皱眉,“要全糖还是半糖?”
“全糖!”秦俊松拍板的瞬间,身后传来熟悉的笑声。方婷宜抱着几本物理习题册站在门口,看见他俩时眼睛亮了亮:“这么巧?”她视线在龚采奕和秦俊松之间转了圈,“这位是?”
“龚采奕老师,讲生物共产主义的,我助教!”秦俊松抢着介绍,又指了指方婷宜,“我女朋友,物理系的学霸。”龚采奕挑眉,看着方婷宜耳尖发红的样子,忽然觉得这男生的直球比细胞分裂还直接。
点单时,秦俊松自然地接过方婷宜的习题册,指尖划过封面的“量子力学”四个字,皱了皱眉:“比生物共产主义还难?”龚采奕笑着插句:“差不多,都是讲‘万物互联’的道理,只不过一个在细胞里,一个在宇宙里。”
三杯奶茶端上来时,秦俊松把全糖的推给方婷宜,半糖的递给龚采奕,自己捧着杯无糖乌龙,说要“保持运动员体型”。方婷宜戳着珍珠笑他:“上次是谁说‘甜的东西不需要理论解释’?”
龚采奕看着他俩斗嘴,忽然想起课堂上的线粒体——秦俊松像颗能量旺盛的atp,方婷宜则是稳稳当当的叶绿体,凑在一起就是套完美的共生系统。她喝了口奶茶,忽然说:“下次讲‘生物共生’,秦助教要不要来当案例?”
秦俊松正给方婷宜拧瓶盖的手顿了顿,咧嘴笑:“行啊,就说‘篮球运动员与物理系学霸的资源互补’!”方婷宜拍了他一下,眼里的笑意却藏不住,像奶茶杯里晃出的细碎甜光。
夕阳透过玻璃窗斜切进来,把三人的影子叠在起,像幅奇妙的跨界插画。龚采奕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发了条朋友圈:“生物共产主义实践现场——奶茶共享,快乐翻倍。”配文下面,很快收到了秦俊松的点赞,以及方婷宜发来的“加个表情”的私聊。
原来好闺蜜的缘分,有时就始于一杯奶茶的距离,和那些能把复杂理论,都聊成生活日常的默契。
奶茶店的风铃又响了,这次进来的是抱着实验记录本的李欣然。她看见龚采奕时眼睛一亮,手里的量子引力模型差点撞到门框:“龚老师!上次您说的‘细胞信息共享’,我觉得能跟量子纠缠做类比——”
“打住打住,”秦俊松把全糖奶茶往她面前推了推,“先补点糖分,再启动你的宇宙大脑。”李欣然这才注意到方婷宜,连忙点头打招呼,视线却黏在龚采奕的讲义上,“您看,细胞通过信号分子传递信息,量子通过纠缠态感应,本质都是‘超距作用’的资源共享——”
方婷宜忽然笑了:“这不就是秦俊松说的‘打球不用说话也能传球’?”她拿过李欣然的模型,指尖拨弄着缠绕的铁丝,“就像这两个量子球,不管离多远,动一个另一个就有反应,跟他和队友的默契似的。”
龚采奕看着四个截然不同的人围在一桌:生物学者、篮球运动员、物理学霸、量子研究者,却用各自的专业术语聊得热火朝天,忽然觉得这场景就是“生物共产主义”的最佳注脚——没有谁是孤岛,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本身就是种奇妙的资源共享。
秦俊松忽然掏出手机:“对了,下周我们球队打友谊赛,龚老师和李老师要不要来?现场演示‘人类版细胞协作’。”李欣然立刻点头:“正好观察运动员的神经反应!”方婷宜笑着补充:“我带量子力学的书去,看不懂球就看书。”
龚采奕举起半糖奶茶:“那我就当现场解说,讲讲‘肌肉细胞的能量分配策略’。”四杯奶茶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像不同频率的声波,最终汇成同一道和弦。
走出奶茶店时,暮色已经漫上来。李欣然抱着模型往实验室跑,嘴里喊着“要去验证量子纠缠和传球默契的相关性”;秦俊松帮方婷宜拎着习题册,脚步轻快得像要起跳投篮;龚采奕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掏出讲义,在“生物共产主义”那页添了句话:“最高级的共享,是让每个不同的灵魂,都能在碰撞里找到共鸣的频率。”
晚风掀起她的衣角,带着奶茶的甜香。远处的篮球场传来拍球声,和实验室的仪器蜂鸣、图书馆的翻书声交织在一起,像首写给跨界友谊的歌——原来所谓缘分,就是当线粒体遇上叶绿体,当篮球撞上量子,总能在某个瞬间,共享同一份热烈的生命力。
其实秦俊松物理并不差,他高中物理都是满分。他只是更在意方婷宜。
友谊赛的哨声响起时,秦俊松一个漂亮的假动作晃过防守队员,篮球在空中划出抛物线的瞬间,他瞥见看台上的方婷宜——她手里的量子力学书摊在膝盖上,视线却跟着球动,睫毛在阳光下闪得像镀了层金。
中场休息,他满头大汗地跑到看台边,方婷宜递水的手刚擡起,就被龚采奕按住:“让他自己拧,生物共产主义也讲究‘自给自足’。”秦俊松笑着抢过水瓶,手指没怎么用力就拧开了,喉结滚动着说:“刚才那球的抛物线,符合斜抛运动公式,初速度12米每秒,角度45度,标准得很。”
方婷宜愣住,手里的书“啪”地合上:“你怎么知道?”她记得秦俊松总说物理公式像天书,上次还把“量子隧穿效应”听成“篮球穿框”。
“高中物理考满分的人,能忘吗?”秦俊松擦掉她嘴角的奶茶渍,声音压得很低,“只是觉得,在你这个物理系学霸面前,装不懂比较可爱。”他忽然指着场上的篮板,“就像这个篮筐,明明能扣篮,却故意上个反篮,不就想让你多笑两声?”
龚采奕在旁边啧啧称奇:“原来‘生物共产主义’还包含‘装傻充愣’的策略?”李欣然推了推眼镜:“这叫‘信息不对称下的情感优化’,符合量子纠缠的观测者效应——他的状态,取决于你的反应。”
方婷宜的耳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忽然想起上次讲量子纠缠时,秦俊松看似懵懂的眼神里,其实藏着认真。她抓起他的手按在自己摊开的书上,公式旁有行小字:“斜抛运动的浪漫,是知道落点永远在你眼里。”
秦俊松挠挠头,原来她早就发现了。看台上的风掀起书页,把方婷宜的笑声送进球场,秦俊松望着她眼里的光,忽然觉得比起物理满分,能让这道光更亮,才是他最在意的“标准答案”。
下半场他投进压哨三分时,故意对着看台比了个公式里的α符号,方婷宜笑着朝他挥手,手里的书在空中划出的弧度,比任何抛物线都更让他心动——原来所谓“不懂”,不过是在意的另一种写法,就像细胞永远知道,能量该流向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