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御前发难(下)
夏江看着皇帝的态度,在心中权衡了一二,看来如今的靖王萧景琰还真是得宠。
今天要想置他于死地恐怕是不行了,不过夏江也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赤焰案是陛下心中的一颗刺。
只要萧景琰为赤焰中人辩护,就是触及陛下的逆鳞,陛下就会失去所有理智直接降靖王的罪。
"陛下,老臣也不想继续和靖王殿争论。
老臣认为,卫铮潜逃这么多年,显然是没有半点悔罪之心。
应该立即处以重刑以震慑天下不臣之心,臣以为腰斩示众比较合适。"
夏江拱手鞠躬向端坐在龙椅之上的皇帝出言建议道,萧景琰听后立刻脸色大变。
"陛下,臣以为如今正是年节,又是国丧期,实在不宜施此酷刑。"
一旁的蒙挚再也忍不住了,站出来拱手向陛下说道。
"蒙大统领此言差矣,谋逆是不赦之罪与国丧何干?
严苛以待逆贼,仁柔以待忠良,顺之则兴国,逆之则亡国,此方为不悖之道也。"
夏江立刻大声反驳了蒙挚的话语,还说了一番治国之策,然后转头看向了身旁的萧景琰。
"靖王殿下,我说的对吗?"
萧景琰紧紧咬着牙关,没有去理会夏江的问话,他一直在心中暗示自己,不要中了夏江的圈套。
"夏首尊,你反复追问靖王殿下是什么意思?
逆犯如何处置陛下自有裁断,靖王殿下如何会有异议?"
蒙挚怕萧景琰受不了夏江的激将,所以立刻开口替萧景琰回答了夏江的问题。
皇帝阴沉着脸看着大殿中夏江和蒙挚的奏对,还有一言不发的萧景琰,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陛下,靖王殿下当然不会对您的裁决有任何异议了,臣妾也觉得夏首尊说的有理。
那个谋逆的卫铮就应该处以极刑给天下做个表率,不如就凌迟处死吧。"
坐在皇帝身边的越贵妃笑着替萧景琰说了一句话,然后帮着夏江劝说陛下严惩卫铮。
"陛下,实在不宜用此酷刑啊。"
蒙挚立刻跪了下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陛下,越娘娘说的有理,微臣附议。"
夏江也跪了下去,支持越贵妃说的凌迟处死卫铮。
大殿里只有萧景琰还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他还在忍耐。
皇帝看了看跪在下首的蒙挚,又看了看跪在一旁的夏江,目光最后落在了萧景琰的身上。
"景琰,你的意见呢?"
皇帝明知故问道,就是想听听萧景琰会不会回心转意,不过他要是能回心转意就不是萧景琰了。
萧景琰扑通一下跪了下来,犹豫了一下开口向皇帝说道。
"儿臣认为无论当年的案情究竟如何,那毕竟都是皇室之痛,朝廷之损。
应该是祸非福,何至于如今提起来这般津津乐道,全无半点沉郁心肠?
儿臣佩服夏首尊,行事一向铁碗利辣,但如今父皇治下又不是乱世,重典二字岂可轻提?
至于什么是兴国之道,什么是亡国之道,远了说历代圣贤著书立言,近了看有父皇圣明在上。
儿臣望父皇恕罪,不敢苟同于夏首尊之言。"
萧景琰开口就说出了一番让在场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的话语来,平日里大家都认为靖王就是一个执拗的武夫,没想到今日也是能说会道。
就连夏江都不得不承认萧景琰所说的这些话他都无法辩驳,不过他一下子就抓到了萧景琰话中的漏洞。
"陛下,靖王殿下说的也有些道理,此事还请陛下裁决才是。"
越贵妃看萧景琰的话让陛下都有些动容了,立刻就向陛下夸赞了萧景琰一句,但是也没有就此肯定萧景琰的观点。
皇帝还在犹豫不决,处理一个逆犯其实也没有什么,施不施重典也没关系。
只是看着萧景琰和夏江两人在大殿当中针锋相对,他一时也不知道自己该支持谁而已。
"慢着,靖王殿下刚才说什么……无论当年的案情如何?这句话靖王殿下已经是说了第二次了吧。
老臣这就有些听不懂了,此案是陛下亲自逐一审定的,一丝一缕都无分毫差错。
莫非靖王殿下直到今日还没有分证清楚吗?"
夏江的这句话一下就戳到了陛下和萧景琰两人之间最直接的矛盾之上,坐在上位的陛下脸色一下就变了,看萧景琰的眼神中也有了一丝疑虑之色。
萧景琰知道夏江这是在故意让自己激怒陛下,但是他自己心中也因为这件事而责怪了自己父皇十二年。
他再也忍不住下去了,转头就看向了同样跪在自己身边的夏江。
"当年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我的确不知道。
我只知道当我奉旨出使东海,离开京城的时候,祁王还是天下敬仰的贤王,林帅还是功勋卓著的忠良,赤焰军还是匡护大梁北境的雄狮!
当我回来的时候他们成了逆子,叛臣和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