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九珠亲王
自从夏江再一次落网之后,朝廷里就在没有出过其他的什么大事。
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平静的日子,而夏江的事情也没有引起什么关注。
朝臣们只知道原本应该逃走的夏江又返回皇宫自投罗网了,大家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朝廷早就在四境部下了天罗地网,夏江逃不走也很正常。
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其中真相,皇帝在高公公的宽慰下终于也相信了夏江说的都是瞎话。
梅长苏根本就不可能是什么林殊,夏江为了活命故意用旧事来挑拨皇帝和靖王的关系。
皇帝觉得这次真是委屈了萧景琰,想要弥补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再三思量之下,又请了纪王爷和誉王入宫入商量,他有意立靖王为太子。
可能是因为皇帝最近觉得自己上了年纪了,处理朝政有些力不从心。
太子之位又空闲了许久,几乎每次朝会都会有朝臣建议他早些选出新的储君。
皇帝还是听进去了,也暗自考虑了许久,最终他还是决定现在就选出储君人选。
萧景桓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在皇帝招他进宫去谈论储君之位人选时,萧景桓还是忍不住觉得有些心寒。
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儿子,并且在没有犯什么大错之下,皇帝还是没有考虑让萧景桓来成为这个储君。
为了大梁王朝,皇帝不可能选择一个流着滑族血液的皇子来继承皇位。
在他的心中,萧景琰虽然不是很贴心,说话做事都有些倔脾气,但是他却比萧景桓更适合当这个储君。
萧景桓虽然早就没有了争夺皇位的心思,但是真到了这一刻,他的心里还是起了波澜。
他以为自己已经放下了,但是听到皇帝说出他想选靖王的那一刻,心中还是泛起一阵浓浓的失落感。
不过萧景桓立刻就调整了心态,既然已经放下了就不要再去纠结。
萧景桓向陛下表态自己也支持靖王成为太子,他也觉得靖王萧景琰是最适合当太子的人。
听的萧景桓的话一旁的纪王爷很是惊讶,他还以为萧景桓会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和陛下大吵一架呢。
纪王都做好准备当这个和事佬了,却没想到萧景桓居然如此看的开,真的就对那个位置没有一点留恋之意。
皇帝倒是没有觉得惊讶,因为萧景桓早就已经表示过自己不想当太子。
他只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作为封地,当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逍遥王爷。
之前皇帝还觉得萧景桓这是在撒谎,故意表示出一副不争不抢的样子来给他看。
但是如今正式到了选太子的时候,萧景桓还是支持靖王,那就说明萧景桓是真心不想争这个储君的位置了。
皇帝又询问了纪王爷的意见,纪王当然也支持靖王成为太子了,他心中也是觉得靖王萧景琰是最适合做太子之位的人选。
既然纪王和誉王都没有意见,那么皇帝就彻底放心了,太子之位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即将落到靖王萧景琰的头上。
皇帝为了安抚萧景桓,最终也还是答应了萧景桓的请求,把益州赐给萧景桓作为了封地。
益州可不是一个小地方,而且旁边就是夜秦。
夜秦如今也已经彻底投靠了大梁,和当年的滑族一样,成为了大梁的附属国。
益州作为和夜秦相邻的州府,也算是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皇帝把益州赏赐给誉王作为封地也是有仔细考量过的,以后誉王去到益州就藩,一定会用心经营蜀地。
到时候如果夜秦再有什么狼子野心,益州有了誉王以后也能够为朝廷争取到平叛的时间。
萧景桓终于得偿所愿,心里的那点怨气也瞬间烟消云散了,笑容满面的向皇帝谢恩。
皇帝却告诉萧景桓,让他不要急着去益州就藩,再留在金陵一段时间,他们父子也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萧景桓得到了益州作为封地,也不急着马上就要离开金陵,就随口答应了皇帝的要求。
……
三日后,在四月初的大朝会上。
皇帝让高公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旨,正式向所有朝臣们宣布了靖王萧景琰继承太子之位的消息。
旨意一出立刻引起了群臣们的一阵讨论,虽然大家都已经有这个预感出储君之位会落到靖王的身上。
但如今正式宣布了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惊讶,一些还想跟着誉王的朝臣们觉得天都塌了。
誉王萧景桓也参加的朝会,就站在官员的最前面,他的脸上现在没有任何表情,就像是没有听到宣读旨意似的。
站在誉王对面的靖王萧景琰也被这道旨意吓了一跳,他完全没有得到任何消息,陛下就宣布他来继承太子之位了。
"儿臣谢父皇隆恩。"
萧景琰愣了一下,然后立刻走到了大殿中央跪下,向皇帝行礼谢恩。
皇帝看着跪在下首的萧景琰,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这下靖王对自己的那点怨气应该是全部消散了吧。
紧接着高公公又宣读了第二份旨意,再赐誉王萧景桓王珠两颗,并赐封地益州,准誉王自行招募兵甲三千,用来保境安民。
这道圣旨简直就是石破天惊,把众臣惊讶得合不拢嘴。
誉王成为大梁朝历史上第一个九珠亲王不说,还把益州这么大一块地盘给他做封地。
最后还让准许誉王府招募兵甲三千,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云南穆王府了。
有几个御史立刻就跳出来反对,誉王得到这么大一块封地,还有三千兵甲,简直就算是拥兵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