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极西之地,黄金种
他顿了顿,抬眼看向郑和,一字一顿道。
“我听岭南来的海商说,那片大陆上,长着一种‘黄金种’便是一亩地能收二三十石的粮食。”
哐当一声,郑和按在案上的手猛地一松,茶盏被震得歪倒。
他豁然起身,满脸不可思议。
“你说什么?亩产二三十石?这怎么可能!”
便是江南最肥的水田,遇着丰年,上等稻种也不过亩产三石。
便是陛下常提的占城稻,也难超五石,二三十石?这已不是庄稼,是神话里的仙草了。
郑和站在原地,指尖还沾着溅出的茶渍,目光死死锁在方尘脸上。
他虽未亲身出海,却在兵部翻阅过无数海上卷宗。
见过各地呈报的粮产簿册,从未有任何记载能挨上二三十石的边。
“方学士。”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紧的沙哑。
“你可知这话有多荒唐?莫说见过,便是听都没处听去。”
方尘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说出完全不存在的事情。
“大人没听过,不代表没有,去年我在苏州府的旧书铺,淘到过一本残卷,是前朝一个西行僧人写的《西极记》。”
“里面提过一句西海外有大洲,产嘉禾,一茎结穗百粒,一亩可济十户,折算下来,可不就是二三十石?”
他抬眼看向郑和,眼中闪着光。
“那僧人还说,那大洲的土人,用这种嘉禾磨粉,能存数年不腐,遇着灾年也饿不着。”
“只是那残卷烂了大半,没写清具体方位,只说‘自西洋往西行,穿三洋,绕一尖岬,便见大洲如卧鲸’。”
郑和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前朝僧人的残卷?海商的传闻?这些都太虚无了。
他虽未出海,却知海上风浪能吞了整船人,更知传闻二字最是靠不住。
“可……”他刚要开口,又被方尘打断。
“大人正在准备出海,对吧?”方尘忽然转了话头。
“陛下想扬威四海,想通西洋商路,可最要紧的,不还是让百姓有饭吃?若真能寻到这黄金种,便是不出海扬威,也是万世之功。”
他往前凑了半步,声音压得更低。
“您想,咱们不必声张,您筹备您的大船队,我另寻些老手,悄悄造一艘小些的船,按那残卷说的方向去探。”
“成了,带种子回来,不成,也不耽误您的大事。可若现在就告诉陛下,陛下盼着,万一不成……”
欺君之罪四个字没说出口,却像块冰碴子,卡在郑和喉咙里。
他猛地想起陛下前日在御书房说的话,“凡奏报,需有据,虚妄者斩。”
他刚领了出海的差事,正是用人之际,若因一句没影的传闻坏了名声,别说出海,怕是连现有的差事都保不住。
郑和沉默了半晌,他缓缓坐下,指尖在案上轻轻敲着。
“那船……要多大?要多少人?”
方尘眼底闪过一丝笑意,“不用太大,比寻常福船小些,够结实就行。”
“二十个水手,都是识星象、懂看浪的老手。粮食淡水备足三年,再带些丝绸瓷器,沿途遇着番国,还能换些补给。”
“航线我会按残卷和海商的话标细,您只需点头,让他们跟着您的船队一起出港,到了西洋再分道扬镳,神不知鬼不觉。”
郑和盯着舆图上那道模糊的弧线,心里像揣了个秤砣。
一边是虚无缥缈的黄金种,一边是稳妥的出海计划,一边是万世之功的诱惑,一边是欺君之罪的风险。
郑和他手指敲得更快了,忽然停住。
“好,船你去造,人你去选,但要是我信得过的老手,航线标出来,我亲自过目。”
郑和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记住,此事绝不能让第三人知晓,等真见了种子,再谈别的。”
方尘忙躬身应道,“大人放心,我会办妥的。”
郑和重新拿起那卷舆图,指尖在极西的空白处轻轻按了按,他还没出海,还没见过西洋的浪。
却已觉得这趟远门怕是比想象中更沉、更险了,可那黄金种的影子,像颗种子,悄悄落进了他心里,若真能结出粮食,哪怕只有万一的可能,也值得搏一搏。
因为这不仅仅是郑和的事情,这是关乎于千万百姓的生存。
郑和将舆图小心收入袖中,临行前深深看了方尘一眼。
“三日后,太仓港见。”
郑和的脚步声在回廊尽头消失,方尘才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方尘来到后院的以后小院里,门口的护卫见他走来,齐齐躬身行礼。
“少爷。”
方尘颔首应下,旋即走向了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