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永乐大帝北征
此时,一直默立在侧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上前一步,拱手沉声道。
“陛下,臣有一议,北境北伐,最困者莫过于粮草转运。
往年从江南调粮至漠北,旱路崎岖,雨季泥泞,损耗过半不说,往往误了军期。
如今南北水泥大道已动工修建,方学士说两年便可修至北京,臣恳请陛下稍待,等水泥大道修通,南北粮草一月可达北京。
军需转运再无阻滞,届时粮草充盈、运力畅通,亲征方能无后顾之忧。”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舆图上的南北路线。
“臣并非反对亲征,只是时机未到,水泥大道一旦贯通,车马可日夜兼程,比如今的土路快三成不止,省下的损耗够养三万精兵,待路成之后再北伐,既稳且利,何必急于这一时?”
朱棣眉头微松,指尖在舆图上的南北大道标记处顿了顿,显然听进了这番话。
夏原吉掌户部多年,最懂军需利弊,他的话向来分量极重。
“夏尚书所言有理。”
朱棣沉吟道,“但阿鲁台气焰正盛,若迁延两年,恐其势力更张……”
正说着,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宦官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一卷黄绸文书,连叩首的动作都带着急切。
“陛下!急报!广西急报!”
朱棣回头,见宦官额上满是汗珠,沉声道。
“呈上来。”
宦官连忙将急报高举过顶,声音因奔跑而发颤,却难掩兴奋。
“陛下!征西将军韩观传来捷报!广西叛军主力被大破,首领被俘,余部尽数投降,广西全境平定!”
“什么?”
朱棣眼中猛地亮起精光,几步上前从宦官手中夺过急报,展开时手指都带着一丝微颤。
文华殿内瞬间静了下来,方宾、解缙与夏原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
广西战乱多年,屡剿不绝,今日竟传来全境平定的捷报,实乃意外之喜。
朱棣快速扫过捷报,越看眉头越舒展,最后啪地一声将文书拍在案上,朗声大笑。
“好!韩观果然没让朕失望!朕就知他能成!”
朱棣将捷报往案上一拍,转向众臣时,语气里的凝重已消散大半。
“广西平定,南疆再无烽火,粮草不必分拨南方,正好全力筹备北境军需!”
他目光转向夏原吉,带着赞许。
“你说等水泥大道修通再北伐,顾虑粮草转运是实。”
旋即朱棣话锋一转,“但阿鲁台狼子野心,若迁延两年,他在漠北休养生息,势力只会更盛,届时再征耗费更大,广西已定,现在后方无忧,朕意已决!”
“这北征,朕亲自去!”
殿内众人闻言一怔,夏原吉刚要再劝,却见朱棣抬手止住他,继续道。
“不过你说的水泥大道要紧,仍需加紧赶工,朕亲征后,你留京督促进度,待朕班师回朝时,正好走一走这南北通途!”
夏原吉见皇帝心意已决,且已纳了一半建议,便躬身应道。
“陛下圣明!臣定会督促进度,确保水泥大道如期贯通,粮草军械万无一失,为陛下北征做坚实后盾!”
方宾松了口气,抚着胡须笑道,“陛下亲征,士气必振!韩将军平定广西,夏尚书稳固后方,我等更无顾虑了!
只是北境严寒,还请陛下保重龙体,军中诸事可多倚重张玉、朱能等老将。”
解缙也拱手道,“韩将军孤军深入,三月荡平叛军,当重赏!广西百姓久受战乱之苦,平定后需尽快安抚流民,恢复生产,方能长治久安。
至于北征,臣请陛下准内阁拟写檄文,昭告天下阿鲁台罪状,师出有名则胜算更增。”
朱棣点头,目光重新落回北境舆图,眼中已燃起锐光。
“传旨!擢升韩观为宁桂伯,赏黄金百两,绢帛千匹,其部将士论功行赏!
另传谕张玉、朱能,即刻整肃边军,筹备粮草军械,一月后随朕北征!”
“遵旨!”宦官连忙躬身应下。
文华殿内的气氛彻底变了,之前的凝重化作激昂。
朱棣望着舆图上的漠北地界,手指重重划过阿鲁台的驻牧之地,嘴角噙着笑意。
“南疆已定,北境荡寇,这大明的江山,容不得半分豺狼窥伺!
朱棣在捷报上轻叩指尖,忽然眉头微动,像是想起了关键处。
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朗声道,“说起韩观平叛的军械,朕倒记起一桩大事。
去年工部奏报钢铁短缺,军械造不出来,韩观的军队差点要带着旧甲老弓去平叛,是谁在那时顶了上来?”
殿内众人一时语塞,夏原吉率先躬身应道。
“陛下圣明!是威远伯!他虽未在工部任职,却奉旨督理钢锭,短短一个月就制造出了二十万吨钢锭,而且还是上等钢锭。”
夏原吉想起当天,当时朱棣曾说,只要韩观平定广西叛乱,那么就封他为工部左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