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三国英雄记.失控的帝国》(7) - 三国英雄记 - 南门太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三国英雄记 >

第三十一章《三国英雄记.失控的帝国》(7)

迁都长安

◎潜伏的老党人周毖和伍琼被杀,这是关东联军的一个重大损失,不过很快另一个卧底就补上了他们的位置。

这个人是郑泰,一个老资格的党人,时任朝廷参事室参事(议郎)。

鉴于关东联军不断壮大,董卓想调集重兵讨伐他们。郑泰想到联军组建时间不长,很多队伍刚刚完成长途跋涉,需要休整才能形成战斗力,这个时候董卓真的动用重兵征讨,联军肯定吃大亏。

郑泰于是跑到董卓那里忽悠了一把:“政治成败,取决于恩德,而不取决于武力,所以讨伐无益。”

董卓听了有些不爽:“照你的说法,要军队就没有用了吗?”

郑泰不着急,慢慢说道:“不是说没用,我只是认为关东方面不值得您动用这么大的兵力,如果不信,请让我为明公陈述原因。”

看到董卓专心在听,郑泰一口气说道:“现在关东合谋,州郡联结,百姓团结一致,不可说不强盛。然而,自从光武帝以来国家平安无事,百姓生活富裕,对战争早已淡忘。孔子说过‘不教导人民,而让他们自己去战,这是抛弃人民(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所以他们的人数虽然多,但不足以为害,这是第一点。

“您出身西州,年轻时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名震当世,人人怕您、服从您(人怀慑服),这是第二点。

“张邈不过是东平国的一个忠厚长者,不必多看一眼。孔伷只喜欢清谈高论,没啥见地。这些人都没有军事才能和打仗的经验,临阵决战根本不是您的敌手,这是第三点。

“关东那边的人向来不勇敢,没有孟贲那样的勇力,庆忌那样的敏捷,没有聊城那样坚固的防守,张良、陈平那样的谋略,哪能取得成功?这是第四点。

“即使那边有可任用的人,也是尊卑不分,国家的爵位不给他们,他们依恃的人再多,也会各自独立不前,坐观成败,不肯同心协力,同进同退,这是第五点。

“关西各郡多熟习军事,近年来多次和羌人作战,妇女都带戟持矛、带弓负矢,何况以壮勇的军士来抵挡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呢?胜利是必然的,这是第六点。

“天下的强勇之兵,老百姓所怕的有并州、凉州人,以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等,这些你全都拥有,以他们为爪牙,有如驱虎兕以赴犬羊,所向无敌,这是第七点。

“您手下的将领要么是您的亲戚,要么是您的心腹,都跟随您很久了,您对他们有恩有信,忠诚可任、智谋可恃,可以团结一心,以此对付当前散乱之敌,正如劲风扫枯叶,这是第八点。

“战争有三亡,用乱攻理的亡,用邪攻正的亡,用逆攻顺的亡。现在您治国平正,讨灭宦官,忠义已立,用此三德对付他们的三亡,奉朝廷之命,讨伐有罪之人,哪一个胆敢抵御?这是第九点。

“郑玄的学问盖于古今,邴原清廉正直,都是儒生所宗仰的,也是群士的楷模。

关东联军的将领们也许会向郑玄、邴原请教哪个强、哪个弱。从前燕、赵、齐、梁不是不强盛,终究被秦国灭亡,吴、楚七国不是兵不多,终究在荥阳被周亚夫打败。

何况现在德政昭彰,辅佐贤良,郑玄、邴原难道会赞成他们制造叛乱?一定不会的,这是第十点。”

当当当,一通“郑十点”让董卓听得入了迷。

郑泰最后总结说:“如果我上面所说的还有一点点值得采纳,那就不要征兵以惊扰天下,也不要让害怕兵役的百姓们集合在一起为非作歹,千万不能弃德恃众,自己亏损威重啊!”

郑泰在江湖上的名声真不是白来的,他的这一番话虽然空洞,很多都是东拉西扯,但能正好切中董卓的心理。董卓本来就不想打,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听完郑泰的建议,他决定取消军事讨伐关东联军的打算。

董卓发现原来郑参事是个大才,一高兴,直接任命他为将军,担任阻击关东联军的前敌总指挥(使统诸军讨击关东)。

如果郑泰掌握了凉州军的前敌指挥权,董卓死得会更快。好在有人及时提醒董卓,这个人有党人背景,跟关东那些人的关系也说不清楚,给他军权十分危险。

董卓一听,惊出了冷汗,赶紧收回命令。

◎董卓玩套路

但是,郑泰的话对董卓仍然起到了作用,董卓的确认为当前不能对关东联军追剿太急,要设法激化他们内部的矛盾,让他们产生分裂。

同时,鉴于关东联军声势不小,为防备万一,董卓想出一个万全的办法——迁都长安。

董卓召集朝臣们开会,宣布了他的计划。

原本以为经历了废立事件已经没有人再会反对他,但这一次又错了,从三公开始就集体反对他。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以及其他朝臣都不赞成迁都,支持迁都的声音几乎没有,这让董卓没了脾气,但他又是个不可能认输或放弃的人。

董卓想了想,拿出了一本叫《石包谶》的神秘预言书,上面说自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建都到最后灭亡总共经历了11世,而从后汉情况看,从汉光武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正好11世了,如果不迁都,将会重蹈前汉灭亡的覆辙,所以必须从洛阳迁出去。这是天意,必须顺应天意。

可惜董卓又错了,因为玩谶纬这种东西,他这个武人绝不是那些朝臣的对手。

杨彪直接斥责《石包谶》为妖书:“迁都是天下大事,盘庚迁都亳邑,百姓无不怨恨。过去关中遭王莽破坏,所以光武帝才迁都洛阳,经过这么多年,百姓安乐。现在无故放弃宗庙、园陵,必然使百姓惊动,势必如用滚开的水去煮稀粥一样,造成全盘混乱(必有糜沸之乱)。《石包谶》是妖邪之书,岂可相信!”

杨彪是前国师杨赐的儿子,比他爹还敢说敢干。

这些话,在董卓听起来简直可笑:我跟你谈的是“国家大事”,你跟我讲的却是“百姓”,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董卓耐着性子听杨彪说完,然后说:“关中肥沃富饶,所以秦得而并吞六国。

陇右出产木材,杜陵有武帝留下来的陶器作坊,都可以利用。至于百姓议论,那算什么?如果敢反抗,我以大兵驱之,把他们都赶到大海里喂鱼虾!”

话里有了威胁的意味,可是杨彪仍不理会:“天下大事发动容易,收拾残局很难,请慎重考虑!”

董卓立即不耐烦起来,大声喝道:“你打算破坏我制定的国策吗(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给我写信,让朝廷一定迁都,你们挡住不让迁,他们如果发大兵前来,我不相救,你们几个就跟着他们一路西去吧!”

韩约即韩遂,与边章都是凉州的军阀,跟董卓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董卓拿他们来吓唬这些文臣。

哪知杨彪不仅固执,而且不吃吓:“向西就向西,那也是我杨彪自己的道路,就是去了,天下最后会怎么样也未可知(西方自彪道径也,顾未知天下何如耳)!”

这是宁死不屈的节奏,董卓听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太尉黄琬又站了出来,他支持杨彪:“迁都是大事,杨公的话希望能给予考虑!”

董卓脸都气黑了,闷头生着气。

董卓一向不按套路走,别看你贵为三公,不顺他的意时他也会任意处置,现在的气氛下杨彪很危险,荀爽赶紧出来打圆场:“难道相国愿意这样做吗?崤山以东已经起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平定的,所以得先迁都,再慢慢对付他们,这种情况与秦朝和汉初相似,都是借助山川之势以控制天下!”

董卓听了便没有再发作,一甩袖子走了。

董卓指令司隶校尉宣璠弹劾杨彪、黄琬,免去了他们三公的职务,提拔王允当司徒,赵谦当太尉,但杨彪和黄琬在士人中名望很高,董卓冷静下来,觉得继续让他们为自己装点门面更划算,于是又任命他们二人为光禄大夫。

还有一个说法,说董卓杀了伍琼、周毖,杨彪、黄琬感到了害怕,于是到董卓那里谢罪(杨彪、黄琬恐惧,诣卓谢),董卓也因杀死伍琼、周毖有些后悔,于是上表推举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

董卓其实也明白,迁都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大事小事必然成堆,他哪是操这种心的人?董卓这次提拔王允,就是想让他做自己的助手,协助自己落实迁都计划。

之前,董卓想让老将军朱儁做自己迁都的助手,朱儁在军中素有威望,担任过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右车骑将军),如能为自己所用,那再好不过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