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三国英雄记.失控的帝国》(2)
殊死之战
◎曹旅长初上战场
讨伐兵团很快组织到位,行动之所以如此高效,是因为对朝廷来说,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生死决战。在各支队伍中,骑兵旅旅长(骑都尉)曹操开赴前线的时间比较晚,他这个骑兵旅大概是临时征召起来的,不要说训练,就是把人马凑整齐都需要一些时间。
皇甫嵩、朱儁不能等,已经领兵去了豫州刺史部前线,进攻的重点区域是颍川郡。曹操率队出发的时候,就不断接到皇甫嵩的催促命令,要他们加快行军。
看来,前面的情况有些不太妙。
豫州刺史部的黄巾军虽然不是由张角亲自指挥,但战斗力相当强,他们有一个特别能打的头领,名叫波才。由于是造反分子,所以史书对波才没有太多记载,推测起来他应该是张角安排在各地的负责人之一,属于一方的渠帅。波才很有军事头脑,面对朝廷的两路大军,他丝毫没有畏惧,更没有撤走的意思,在颍川郡就地展开了反击战。
先开打的是朱儁所部,一上手竟然被波才杀得大败(儁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幸亏皇甫嵩及时接应,朱儁所部才没有被歼灭。
皇甫嵩看到战场形势是敌人太多,朝廷的人马有限,他觉得不能硬拼。
颍川郡在洛阳的东南方向,范围包括今河南省许昌市、平顶山市等地,最近的地方距离洛阳只有几十里远,越过郡内西北部的嵩山就是洛阳八关之一的轩辕关,如果突破此关,洛阳就无险可守了。所以,朝廷才把两路大军都派到这个方向,对皇甫嵩和朱儁来说,这一仗根本输不起。
皇甫嵩想找个地方把人马集中起来,跟波才打消耗战。
这时,曹操率领的骑兵已在路上,大将军何进在洛阳还在不断地征调人马,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形势会逐渐向朝廷有利的方向发展。
皇甫嵩决定把人马退往长社,在那里坚守待援。
长社,颍川郡下面的一个县城,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以东。春秋时,这里是郑国的长葛邑,相传其社庙里的树木疯长,故取名长社。
朝廷军队的企图波才也看出来了,所以马上集中人马向长社围了过来。黄巾军有好几万人,而城里的守军只有几千。
说起来,朝廷军队远不止这么一点儿,皇甫嵩和朱儁带过来的人马占讨伐兵团的一大半,总兵力有四万多人(合四万余人),长社城里似乎不会只有几千人。
但是,城里的人马确实那么多,因为人再多也进不来。
作为一个普通的县级城池,长社的规模很小。去过北京西南郊宛平城的话就更容易理解这一点,通常这样的城池只有四个门,站在其中任何一个门楼上都能看到其他各个门楼,平时城墙之内的常住人口至多也就几千人。
长社城下,波才指挥大批黄巾军展开了猛攻,长社危急。
皇甫嵩和朱儁都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一面指挥守城,一面思考如何摆脱困境。
皇甫嵩看到城外黄巾军的营寨附近都长满树木和草,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这时大约是农历五月,中原地区已经很热了,黄巾军依托树木和草地筑营,大概是因为那里凉快,住得相对舒服一些吧。
波才可能属于自学成才的军事首领,并不精通兵法,不了解“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的道理,所以把自己的人马驻扎在了有树有草的低洼地带。
皇甫嵩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用兵有正、有奇,主要看兵法的变化,而不在人多人少(兵有奇变,不在众寡)。现在敌人依草结营,正适合用火攻。如果趁夜纵火,敌人必大乱,我们同时四门出击,必然建立田单之功!”
田单是战国时齐国大臣,400年前率兵抵抗燕军,在劣势情况下布下火牛阵,一通大火大败燕军,收复70余城。
当天夜里,起了大风(其夕遂大风)。
这真是上天帮忙,火攻计划更有把握了。
皇甫嵩命令军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束苣乘城),派一些作战勇猛的士兵冲出城去,一边纵火,一边大喊大叫,城上的人都举着火把呼应。
黄巾军白天不停地在攻城,晚上都累了,本想好好睡一觉明天接着干活,突然被惊醒,睁眼一看,到处是火。树也着了,草也烧了,火借风势,很快把黄巾军的营寨吞噬。还突然冲出来大批朝廷的人马,全都大呼大喊,令人恐惧。
黄巾军大乱,损失惨重。恰在这时,一支骑兵杀来,迎着黄巾军痛击,黄巾军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这支骑兵正是曹操率领的,他们日夜兼程赶赴前线,来得正是时候。
皇甫嵩、朱儁、曹操指挥人马继续扩大战果,波才弃军而走,黄巾军被斩杀的多达数万(斩首数万级)。
这个数字如果取自朝廷的档案,那显然有些夸张了,一战斩首数万,在当时绝对是一场大会战的规模。波才手下有数万人,但说他们全部被斩首了,也不符合战场的规律。
但也有数千或上万吧。对朝廷来说,那也相当不简单了,作为双方交手的首次大战,取得这样的大捷,又在洛阳附近,意义自不用多说。
◎孙副团长冒死先登
皇甫嵩又指挥朱儁、曹操以及南阳郡太守秦颉等展开对黄巾军余部的追击,在南阳郡宛县斩杀了黄巾军首领张曼成,又在阳翟大败波才,在西华大败黄巾军的首领彭脱。
黄巾军首领张曼成起兵后自称“神上使”,手下也有数万人,他们杀了南阳郡太守褚贡,占领南阳郡的郡治宛县长达100多天。朝廷军队攻打宛县城,这一仗打得很激烈,担任主攻的是朱儁所部,在朱儁手下担任副团长(佐军司马)的孙坚很勇猛,冲在最前面,并第一个登上城头(登城先入,众乃蚁附)。
冷兵器时代,攻城战是最难打的战斗,靠的是不怕死的精神和前赴后继的实力。
敢于迎着敌人的箭雨、礌石等往上冲的都是汉子,而第一个攀上城头又没有被打死,那不仅是好汉,更是好运的人。
对这种勇猛之士有个专门的词给予褒奖,叫先登。许多出身下层的将领都是靠一次次先登而引人瞩目的。
在西华之战中,还是孙坚表现得最突出。
这一仗,孙坚率部深入敌后,一不小心被打了埋伏,失利。
孙坚受伤堕马,但他头脑还很清醒,卧在草中不动,所以没被敌人发现。但孙坚的伤挺重,动不了,眼看就没命了,是他的坐骑救了他。看到主人不行了,这匹马疾驰回营,它不会说话,只是焦急地用蹄子乱刨,又不停地嘶鸣(踣地呼鸣),终于引起孙坚战友们的注意。
大家随这匹马回来,在草丛中找到了孙坚。
孙坚很顽强,受了重伤,只在营中休养了十多天,没等伤好利索就又带兵出战了(还营十数日,创少愈,乃复出战)。
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孙坚升任独立团团长(别部司马)。
从长社到宛县,再到阳翟、西华,皇甫嵩、朱儁取得了四连胜,颍川郡一带的黄巾军基本被消灭,整个豫州刺史部的黄巾军也再掀不起高潮,洛阳的警报暂时解除。
消息传来,汉灵帝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激动之余,汉灵帝下诏封皇甫嵩为都乡侯。
朱儁在首战中打了败仗,皇甫嵩在上报功劳时特意将后面取得的功劳多分一些给朱儁(嵩乃上言其状,而以功归儁),汉灵帝下诏封朱儁为西乡侯,并由右中郎将改任镇贼中郎将。
汉末国力渐衰,军力不振,但还是出了一批名将,“凉州三明”不用说,像皇甫嵩、张温、卢植这些人,不仅能打,而且学问好、个人修养更好,做人做事都可圈可点。
同样是中郎将,换了个名目而已,不过,这意味着朱儁有了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