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三国英雄记.鼎足成三分》(2) - 三国英雄记 - 南门太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三国英雄记 >

第二章《三国英雄记.鼎足成三分》(2)

夷陵之战

◎刘备的艰难时刻

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对刘备来说同样是一道政治难题。作为汉中王,刘备原来尊奉的是汉朝天子,现在天子是魏朝的曹丕,这个汉中王就变得很尴尬。刘备也可以效法孙权向曹丕称臣,以换取战略上的主动,但即便刘备愿意,也不能这么做。

长期以来,刘备一直告诉拥戴他的官民,曹操是汉室的敌人,他是汉室的维护者,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如果突然转向,一定会让大家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

而且,汉中之役,抢了人家的地盘,杀了夏侯渊,这里面的复杂性远非孙权能比。

诸葛亮等人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一个破解危局的办法,那就是也称帝,但不是建立新的王朝,而是把刘汉的旗帜在成都重新树起来,刘协下去了,还有刘备。

这的确是一着妙棋,能解决当前面临的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但刘备却顾虑重重,不同意这么干(先主未许)。

诸葛亮对刘备进行了劝说:

“过去吴汉、耿弇等人劝光武帝刘秀即帝位,光武帝辞让,前后多达四次,耿纯最后进言:‘天下英雄仰慕期盼着您登上帝位,大家跟着荣华富贵。如果您不答应,大家就各自寻找新主人,不跟您了(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光武帝深感耿纯之言,终于答应。

“现在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您是刘氏苗裔,理应代汉而起,现在即帝位正合时宜。众人跟随您这么久,吃了这么多苦,想法跟耿纯其实是一样的(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诸葛亮借耿纯之口向刘备说出了一个道理:称不称帝不仅是您个人的事,也是大家的事,如果执意不肯,就是伤了大家的心。

在共同的事业中,领导和下属其实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大家休戚与共、荣辱共担,有成就一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领导的一切都会对下属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做出事关个人进退的决定时,假如有选择的可能,一定要想想这件事对下属们会带来什么后果。

刘备闻听此言,跟刘秀一样,也幡然醒悟,同意称帝。

但刘备认为事关重大,需要妥善筹备,不可操之过急。

其实,汉献帝退位的消息在益州传开后,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应该迅速称帝,率先向刘备上言称帝的是张裔、黄权、杨洪、何宗等人。

这些人纷纷上言道:

“我们查了一下《洛书甄曜度》,其中说‘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又查到《洛书宝号命》中说‘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还有《洛书录运期》中说‘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又《孝经勾命决录》中说‘帝三建九会备’。

“周群在世时多次说过西南方向屡屡出现黄气,立起来有几丈高,不止一次出现,并伴以祥云清风,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瑞兆。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又多次出现一种像彩旗一样的云彩,自西向东在天空中移动,查对《河图》《洛书》,上面都提到必定有天子出现在云气所起的方位。

“上述情况出现,预示圣主将兴起于益州,当时天子在许县,所以我等不便说出去,最近火星追随木星,出现三宿合一的天象,根据《星经》说,这预示着各种邪恶将会消亡。我等还听说,圣王行事有时先于天时,但不会违背天道;有时后于天时,也会奉行天道。愿汉中王顺应天意和民心,立即登上帝位,以安定天下。”

上面提到的《洛书》《河图》《星经》等都是上古神秘预言书,所列举的那些话当不是杜撰,而确实出现在这些著作中,只不过所有预言都有神秘、抽象的特点,这些话所言何物可以有很多种解释,而大家挑这些话出来的原因,只是里面出现了“玄”“备”这些字眼,想说明这些预言将应验于刘备身上。

如同许芝所做的工作一样,在没有电脑、不能全文查找和机器检索的情况下,大家为找出这些话得一篇一篇地翻阅查对,想起来也是费了劲了。

上面提到的周群,就是之前劝刘备不要进兵汉中的那位,现在已经死了。周群善于占卜,尤其擅长占星。周群的占卜术得来很神秘,说他有一次遇到白猿,周群用书刀投向白猿,白猿却化成一老翁,教了周群方术。

其实,这份上言并无新意,无非是把一些神秘预言和所谓的瑞兆结合起来,用以论证刘备应当称帝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份上言的看点在具名的人,他们是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

张裔、黄权、杨洪、何宗、尹默都是益州本地出身的官员,其中尹默还是司马徽的学生,论起来与诸葛亮有同窗之谊。刘豹、向举、殷纯、赵莋、张爽情况不详,只知道他们也都是益州本地出身,与张裔等人情况应当差不多。

这里面值得多说几句的是谯周。谯周字允南,益州巴西郡人,是著名的学者,被称为“蜀中孔子”,他博学广识,著书育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

他在蜀汉灭亡后降晋,在晋朝当过散骑常侍。

由出身于益州的刘璋旧部打头阵,目的是为刘备登基预热。

但是,此言一出,却没有出现众口一词、万众齐呼的场面,一些不同意见却不断传来。

时任益州前部司马费诗上言,认为曹操父子逼迫汉主退位,当务之急应当是聚集力量、讨伐叛逆(纠合士众,将以讨贼),现在大敌在前,而先自立为帝,恐怕会招致大家的猜疑。

费诗的话还相当激烈,他说:“过去刘邦、项羽等人相约,先破秦者为王。后来刘邦攻破咸阳,俘获子婴,仍然谦让不为王。现在您还没有迈出去讨伐敌人,却在此谋求自立(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认为不可取!”

费诗是益州本地出身的官员,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相当器重,先任命他为牂牁郡太守,又调他回益州府任前部司马,前不久还派他前往荆州宣布对关羽的任命,没想到在称帝这个问题上他却持强烈反对的态度。

费诗言犹在耳,又有人进言不能称帝,这个人竟然是刘巴。

作为新任的“汉中国”秘书长(尚书令),刘备和诸葛亮对刘巴的信任和期待可以说相当高,刘巴是一名业务干部,又一向行事谨慎,按说不该在这个时候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可刘巴偏偏认为不说不行。

刘巴听说刘备真的要称帝,认为现在这么做时机不成熟,应当缓一缓再说(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刘巴还拉上主簿雍茂一起去劝谏刘备。

刘巴可能真是为刘备好,没有别的想法,但他不是战略家,只看到其一没看到其二,这就是所谓知小处却不识大体,没有看到刘备现在称帝绝不是满足个人野心那么简单,而是争霸大业的迫切需要。

◎称帝武担山

嘴上说不想当皇帝,但这并不是心里话。

想当皇帝,却有这么多人反对,刘备心里很烦闷。

不管怎么说,刘巴并无恶意,所以刘备没把他怎么样。但是,为防止反对称帝的人一哄而上,刘备恢复了枭雄的面目,祭出了狠招,刘巴不能动,就找了个借口把雍茂杀了。

刘巴保住了脑袋,却吓得够呛,不再多言。

刘备还下令,将费诗贬到永昌郡任从事,一直到诸葛亮死后蒋琬主政,费诗才回到成都任谏议大夫。

总算压住了反对声浪,上书拥护刘备称帝的人多起来,群下单独或联合上书的多达800多人。

最后,诸葛亮和许靖、糜竺以及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等重臣做了总结性上书,劝刘备顺应民意。

在这份上书中,诸葛亮等人回顾总结了众人劝进所列举的预言和祥瑞情况,又做了一些补充,说关羽围樊城、襄阳期间,襄阳有两个叫张嘉、张休的男子曾献上一方玉玺,说是从汉水里挖出来的。玉玺潜于汉水之中,重见神光,预示大王将重振汉室。

除了这些祥瑞,大家认为刘备非当今天子莫属,因为他姓刘,出身于汉室宗亲,而且他具备的品德和才能足以继承起刘邦、刘秀开创的事业。

诸葛亮等人报告刘备,他们已经着手进行登基的相关准备,和博士许慈、议郎孟光等正在彩排登基典礼,只等着选择吉日,就可以登基了(择令辰,上尊号)。

刘备说,好吧,那就从了大家吧。

诸葛亮迅速着手新帝登基的各项准备,他让刘巴做自己的主要助手,刘巴虽然刚刚碰了一鼻子灰,但干起工作来仍然是一把好手,据记载,涉及登基所用的各项诏命文书全部出自他的手(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

登基的地点选在成都西北郊的武担山,据说,武都郡有个男子不知何故突然变身为女人,长得很漂亮,蜀王娶她为妻,由于不服水土,又思念家乡,没多久就死了。蜀王很悲伤,命士卒涉长途去武都郡担土,把此女葬于成都附近,其高有十丈,称为武担。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率文武百官来到武担山,杀黑色公牛祭祀,宣读了由刘巴起草的祭天文诰,宣布承续汉祚,受皇帝玺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