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三国英雄记.新霸主崛起》(7) - 三国英雄记 - 南门太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三国英雄记 >

第四十七章《三国英雄记.新霸主崛起》(7)

最后的英雄

◎中书典校郎

一直在说曹魏的事,在曹魏忙于内部事务的时候,吴、蜀两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先来说说孙权吧,现在他也步入了晚年。

晚年的孙权对外的进取心大减,他的精力都被内部的纷争所占据了。之前由他背后主导的人事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了,孙权并不甘心,其后又推动了新一轮改革。

这一次手段更严厉,被孙权推向改革前台的人名叫吕壹。

吕壹本是孙吴政坛的一个小人物,他的职务不高,是中书郎。

之前说过,汉以前大权集中于尚书台,相当于朝廷的秘书局,尚书台之外还有一个中书台并存,设中书令,与尚书令品秩相当,但权力小得多,管一些来往文书。

曹丕在位时提高了中书台的职权,设中书监,逐渐取代尚书台,成为朝廷新的秘书局,是新的权力核心。

中书监下面有一个部门叫通事部,负责人就是中书郎,相当于朝廷秘书局下面的秘书处处长。孙吴建国,没有像曹魏那样设中书监,却设了中书郎,任用的就是吕壹。

中书郎的全称是中书典校郎,又称典校事、校郎、校事。在这些名称中校事的名气最大,提起它,大家想到的往往是特务。

吕壹,就是孙权身边的高级秘书,也是孙吴的特务头子。

暨艳改革失败后,孙权开始重用吕壹,给了他非常大的特权。中书郎本来的职责是典校各官府以及州郡的文书,孙权还让他刺探臣民的言行,举罪纠奸,这一下吕壹手中的权力大了。

要对文武百官和臣民进行监视,人手少了不行,吕壹手下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人。

孙权视吕壹等人为心腹爪牙,对他们有求必应,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吕壹等人也很卖力,通过监视百官士民发现不少线索,尤其是大臣们的把柄,问题一经落实,有人就会被治罪。

暨艳事件后,世族们自以为取得了胜利,这时才发现高兴得实在太早,孙权这一招很厉害,把大家治得服服帖帖的。

可是,问题随之而来,开始吕壹等人还比较小心谨慎,时间一长,手中的特权不断增加,孙权又越来越信任,这些人便骄傲起来,也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

为了多出成绩,以便到孙权那里邀功,吕壹等人抓住小问题不放,夸大事实,把小案办成大案(摘抉细微,吹毛求疵,重案深诬),更有甚者,为了取得案件突破,他们经常搞刑讯逼供,不管地位高低,一到他们手里就大刑伺候。

这激起了大臣们的反感,太子孙登带头反对,他向孙权进谏,认为吕壹等人生性严苛、手段残忍(壹性苛惨,用法深刻),要求废止。孙登连谏多次,孙权不接受。

丞相有匡扶天子过失的职责,顾雍不敢沉默,也向孙权进谏,孙权仍然不听。

不仅如此,顾雍还受到了孙权的严厉批评(用被谴让)。

太子和丞相都碰了钉子,大家只得闭口(大臣由是莫敢言)。

大家看明白了,吕壹的后台老板是皇上,反对吕壹就是跟皇上过不去,暨艳搞的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失败,但皇上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吕壹等人更加嚣张,他们的手越伸越长,看谁不顺眼就收拾谁,不少无辜者受到了冤枉(毁短大臣,排陷无辜)。

吕壹手下人违法,被建安郡太守郑胄所杀,吕壹非常愤恨,于是中伤郑胄。

孙权立刻把郑胄抓起来要严办,幸亏潘浚、陈表等人竭力上言,郑胄才被释放。

吕壹指控前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朝廷,孙权大怒,把刁嘉逮捕审讯,被传讯作证的人迫于校事的淫威,都说刁嘉确实说过那些话,只有侍中是仪坚持正义,说没有听到。

是仪长期在孙权身边从事机要工作,深得孙权的信任,侍中的品秩是2000石,与朝廷九卿相当,但在吕壹眼里只不过小菜一碟。案子由审刁嘉变成了审是仪,吕壹主持审问,结果可想而知,对是仪不利的信息不断传向孙权,孙权多次下诏责问,口气十分严厉,群臣闻听大气都不敢喘(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在这种情况下是仪仍然坚持原则,他给孙权上疏说:“现在刀已架到臣的脖子上,臣怎敢包庇刁嘉,自取灭族之祸,成为不忠之鬼?我只是把知道的原原本本据实回答(顾以闻知当有本末)。”

是仪坚持不改口供,孙权这才感到或许真如是仪所言,于是下令不再审问,是仪和刁嘉才得以身免。

吕壹等人不仅把手伸向太守、侍中这些“省部级”高官,孙权的女婿、身居左将军高位的朱据也不能身免。

朱据手下有个叫王遂的人,冒领了三万钱公款,吕壹怀疑朱据是背后指使,钱最终到了朱据那里,于是逮捕朱据手下的一名主管,严刑逼供,这个主管禁不住酷刑,被打死了。

朱据哀怜他死得冤,找了一口好棺材为他安葬,这进一步引起了吕壹等人的怀疑,他们认为这正是朱据贪污公款的铁证,上报孙权。孙权多次当面严厉质问朱据,朱据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从家里搬出来睡到草垛上等候处罚(藉草待罪)。

丞相顾雍也被吕壹盯上了,他曾告过吕壹的状,吕壹当然怀恨在心。吕壹秘密检举顾雍的过失,孙权大怒,当面严厉质问顾雍。

吕壹告的是什么状史书没有记载,作为丞相,顾雍的职责范围很广,要打他的小报告也不是难事,经过吕壹等人添油加醋,孙权对顾雍有了意见,甚至打算换人。

◎孙权的“白狐论”

这时候,一个人的出现,保住了顾雍丞相的位子。

这个人名叫谢宏,并不算特别显要的人物,他只是一名黄门侍郎。这个职位可以经常接触天子,所以了解许多内幕,看到顾雍的相位摇摇欲坠,他想帮顾雍一把。

谢宏找到吕壹,故意问:“顾公的事情怎么样了?”

吕壹顺口答道:“不怎么乐观啊(不能佳)。”

谢宏又问:“如果顾公被免,谁能代替他?”

吕壹还没回答,谢宏抢答道:“会不会是潘太常?”

吕壹想了大半天说(良久曰):“你说得差不多(君语近之也)。”

潘太常就是潘浚,吕壹谁都不怕,却特别害怕此人。之前说过,孙权留潘浚在武昌,协助陆逊负责荆州方面的事务。校事专权的事传到武昌,陆逊和潘浚深为忧虑,感到长此下去国家将陷入混乱,每次谈到这个问题,他们二人都忍不住流泪(同心忧之,言至流涕)。

潘浚请求还朝,来到建业,多次向孙权进谏,孙权仍不听。潘浚是个能文能武又有血性的人,他想了一办法,要彻底解决吕壹。

潘浚设宴,大会郡僚,他想在宴会上亲手将吕壹杀了(欲因会手刃杀壹),以一己之身为国除患。然而吕壹耳目众多,消息被他侦知,吕壹吓得称病不敢去。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潘浚一心跟他同归于尽,让吕壹十分忌惮。

谢宏身在中枢,当然知道这些,他提潘浚的名字是故意的。谢宏说:“潘太常提到您的名字无不咬牙切齿(常切齿于君),只是他身在武昌,路太远没有机会罢了,今天如果取代顾公,恐怕明天就要打击您!”

吕壹大惧,于是主动帮顾雍化解。

潘浚后来只要有机会见孙权,无不陈述吕壹的奸恶,说得次数多了,引起了孙权的警醒,吕壹的宠信有所松动(由此壹宠渐衰)。

被吕壹诬告过的重臣除顾雍、朱据外,还有陆逊、诸葛瑾等人,看到这些重臣们被校事打压,群臣不敢出声,激怒了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步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