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三国英雄记.新霸主崛起》(5)
决战时刻
◎魏军的悲哀
在司马懿等人的努力下,荆州、扬州方向渐趋平静,曹魏又渡过一次难关。然而,有人高兴,也有人不高兴;有人庆贺,也有人犯愁。
曹爽不仅不高兴,而且感到特别心烦。司马懿虽然被他边缘化了,但借此机会又让他露了一手,这一手露得还很精彩。大家都看到了,太傅出马,不用大砍大杀,只去露了露面,敌人就退了。
这是什么?是气场,是威望。
曹爽也盼望自己能像司马懿一样威风八面,虽然他不缺权力,但缺少在朝野上下的威望。
邓飏看出来曹爽的烦恼,于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伐蜀。
曹爽刚听到这个建议吓了一跳:你不是不知道我的本事,说大话可以,伐蜀那么艰巨的任务,我干得了吗?
邓飏让曹爽不要急,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要把蜀汉看得多厉害,也许以前厉害,那是有诸葛亮,现在蜀汉没了诸葛亮,就什么都不是了。而且,据可靠情报,蜀汉正在搞内斗,无心也无力对抗曹魏,如果举重兵讨伐,定然一战可得!”
蜀汉那边的情况,的确也有不少消息传来,诸葛亮死后定下蒋琬接班,费祎、姜维等人辅佐,但蒋琬似乎不太能服众,先是魏延造反,身死名裂,后来又出了一个杨仪,不服费祎,闹得很厉害,后主刘禅又是出了名的没主见,手下闹矛盾,开始还在和稀泥,后来干脆不管了,由他们去闹,闹来闹去,蜀汉国力大减。
邓飏继续分析说:“现在防守汉中的是蜀将王平、刘敏,这些人过去听都没听说过,跟赵云、魏延这些名将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蜀中已无大将,这是他们致命之处,不说一鼓作气收复整个益州,即使能收复汉中也是一件伟功。到那时,大将军您的威望丝毫不亚于他司马懿,甚至功勋在司马懿之上!”
这么一说,曹爽有些心动了。
夏侯玄听到了消息,不想让邓飏抢了“伐蜀首功”,他也跑来劝曹爽出兵。
夏侯玄这时已担任中护军,是魏军的高级将领,但他本身顶多算个文人,文人投笔从戎不那么简单,军衔高不代表你说话好使,关键要看你在军中有没有足够的威望,而威望一方面来自你对官兵的爱护关心,另一方面来自你有没有野战之功。军中崇尚威名,威名是打出来的。
夏侯玄也有自己的盘算,他也想找个机会去建立军功,以稳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夏侯玄向曹爽提出,如果伐蜀,他愿意当前锋。
如果曹爽还有一丝清醒,他一定会对夏侯玄这种人保持警惕,但曹爽已被邓飏弄到了兴头上,满脑子都是伐蜀大计,夏侯玄又主动请缨,他很高兴。
这么大的事,曹爽一拍脑袋就定了下来。
曹爽以天子的名义改任夏侯玄为西部战区司令,负责雍州、凉州的军事事务(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
这无疑是全体魏军将士的悲哀,这支曾经有着光辉战绩和无数威名的军队,当年号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如今却到了任由一介书生瞎指挥的地步。
征西将军相当于西部战区的元帅,年仅30多岁的夏侯玄,此前不过是一介文人,担任中护军一职也才三四年光景,没上真正的战场打过一仗,骤然就荣登大军统帅的高位。想想夏侯渊至死也仅是个征西将军,张郃那样的名将,打了一辈子仗,名满天下,至死也都没有担任过某一方面的总指挥,而现在,像郭淮那样在战场上拼杀了几十年的宿将,到头来只能听夏侯玄这种对军事不着四六的书生的调遣。
夏侯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于是拉来了夏侯霸。
此兄是夏侯渊的次子,算起来夏侯玄得叫他一声叔父,年龄也比夏侯玄长。
当年,夏侯渊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镇守汉中,在定军山之战中阵亡,夏侯霸经常咬牙切齿,常常发誓要征讨蜀汉报仇。
魏文帝在位时夏侯霸便在曹魏军中任职,最高职务是偏将军,相当于副军长。
曹真由子午道伐蜀,夏侯霸担任先锋,他率前锋部队至兴势,被蜀军围攻,夏侯霸倒不含糊,亲自上阵厮杀,后被援军解救。
夏侯玄觉得,在同宗之中只有夏侯霸在打仗方面算是个“专业人士”,就劝曹爽任命夏侯霸为右将军、讨蜀护军,随大军行动。
夏侯玄还向曹爽建议,应该把司马师或者司马昭拉进来以壮大声势。伐蜀固然有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的意味,但多一份力量总会为成功多加一份保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现在魏军之中司马懿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伐蜀这么大的事如果没有司马懿的参与,外人毕竟会议论纷纷。
夏侯玄之所以想到司马师和司马昭,除了司马懿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仅与司马师有亲戚关系,而且与他们兄弟俩来往也比较多,放下政治上的派系斗争不说,他们私下里还是要好的朋友。
对于司马懿,夏侯玄与曹爽等人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站在曹氏和夏侯氏的立场,他也觉得司马懿的存在是一种威胁,但客观地评价司马懿,他又觉得在这个老人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之处,比如居功不傲,比如遇到不公的待遇也能保持忍耐。此次南拒孙吴以及屯田江淮,从中可以看出司马懿做事多出于公心,在逆境中仍然心系社稷,关心国家的未来。
夏侯玄对司马懿不仅有好感,而且充满了敬意。
曹爽同意了夏侯玄的建议,此时司马懿还在扬州,曹爽派夏侯玄直接去找司马师和司马昭,摸一摸他们兄弟俩的意思。
事情很顺利,司马昭听说伐蜀的事后比他哥哥态度更积极,要求上前线。夏侯玄报告了曹爽,曹爽挺高兴,司马昭此时的职务是典农中郎将,勉强算是个师长,还是预备役的,曹爽干脆给他连升两级,绕过副军长(偏将军)直接任命为军长(征蜀将军),让他做夏侯玄的副手。
司马师时任散骑常侍,是一个较超脱的职务,夏侯玄建议不妨给司马师也升个职,作为对他们兄弟俩支持伐蜀大业的酬谢。
夏侯玄刚刚卸任了中护军一职,曹爽干脆把这个职务给了司马师,但正是这个不经意的任命,多年后让曹爽悔得肠子都绿了。
◎兵进傥骆道
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正月,由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曹爽亲自挂帅,出征蜀汉。
伐蜀大计确定后,夏侯玄以西部战区司令(征西将军)的身份先到了长安进行准备,待各项准备完成后曹爽才到的长安,曹爽亲自来只是象征性的,主要军事部署都由夏侯玄操作。
远在寿春的太傅司马懿听到消息立即上表劝阻,但未能奏效,曹爽执意伐蜀(止之,不可)。
曹魏的西线战场过去由司马懿指挥,司马懿走后西线战场军职最高的将领是郭淮、牛金和胡遵,郭淮此时的职务是前将军兼雍州刺史,牛金的职务是后将军,胡遵此时的职务没有记载,随司马懿平定辽东后他的军职应与牛金相当,可能是镇西将军、平西将军之类。
这三位将领都久经战阵,特别能打,但也要看谁来指挥了。郭淮是司马懿的老部下,可以视为司马懿的嫡系。牛金多年来一直跟随司马懿,由荆州到关中,再到平辽东,他与司马懿的关系别人更不能比。胡遵也是司马懿的狂热崇拜者之一。
若司马懿来指挥,这三位都没的说。而面对夏侯玄、夏侯霸之流,他们更多地保持了沉默。
让干啥就干啥,不说,不议论。
曹爽心里也明白,他不着急,这一仗不仅要打赢,还要打得漂亮,你们几个不想露这个脸,那刚好。
曹爽从洛阳带来了几万人马,又从关中驻军里挑了几万人马,组成了一支约八万人的伐蜀兵团。
在夏侯玄的谋划下,郭淮担任辅攻,牛金和胡遵负责后援,主攻方向由曹爽、夏侯玄和夏侯霸直接掌握,李胜被夏侯玄聘为自己的秘书长(征西将军长史),负责出谋划策,相当于伐蜀兵团的参谋长。
李胜同样没打过一天仗,竟然也当了参谋长。
就这样一支队伍,也敢直奔汉中!
看来,曹爽、夏侯玄已经疯了。
不过,他们此刻根本意识不到,他们正被建大功、立大业的激情所刺激着,内心里充满了狂热。
大概是李参谋长出的主意,此次进军汉中所走的路线也别出心裁,跟前人都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