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心难时势易变,人心难改。
第121章心难时势易变,人心难改。
“一个弃子。”金声公子站起身,将那骨哨随手丢入江中。
“那我们……”青归玉皱起眉,眼下千头万绪,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我需得回漕帮,将此事与龙老帮主分说清楚。”她定了定神,看向二人,“蓼花湾虽毁,可毒粮之事尚未了结。北朝太后已死,但诸王争权,难保不会有人想借此机会,在远近搅起事端。”
“不必。”沈镌声笑道,
他走到青归玉身边,伸出手。
“霍堂主他们此刻,想必已将残局收拾妥当。你回去,不过是多一张嘴解释,徒增口舌。”
青归玉将信将疑,沈镌声便自盈盈一笑。
“青姑娘,”青年笑道,“江湖事,江湖了。可一旦牵扯到战船、粮事、乃至两国交兵,那便是庙堂事了。江湖啸聚,未得朝廷将令,此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是江湖义士忠勇可嘉;往大了说,便是地方拥兵自重,擅开边衅。你猜朝中官吏,会用哪一种说法?”
青归玉心里一凛。
“正是如此,”她蹙眉道,“我更该回去与他们商议对策。漕帮上下,数万人的性命……”
“所以,你才不能回去。”沈镌声打断她,拉起她的手,朝峡谷外走去,“你得跟我走。”
他侧过头,似乎有些怕她拒绝,又怕她担心。
“别害怕,青姑娘,别害怕。”
玄衣青年抚着她的手,“此事由天机阁出面,最为妥当。”
“青姑娘与我去听竹水榭。”
沈镌声笑吟吟地续道,“我便修书一封,将此事原委,连同卫夫人之事,一并呈上京。蓼花湾一场大火,烧掉了北朝数十艘战船,这等泼天的功劳……”
“自会有人来领。”他将目光扫过江面上烟云,“或许是途径此地的某位将军,或许是那位爱惜羽毛的封疆大吏。其中消息传递,分寸拿捏,利益权衡,都需暗中斡旋。漕帮那些只会使刀弄枪的汉子,做不来这个。我教负屃去,他是世家子,又有官身,最为擅长。漕帮只需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便算是善后了。”
陆归衍在一旁听着,虽不言语,但脸色也沉凝了几分,南朝国政并不清明,显是认同此说。
青归玉无法反驳,只觉得跟这人说话,总是被他堵得严严实实。
“那小师兄……”她有点为难,
“陆兄内功耗损,却无重伤,可先随漕帮众人回总坛好生休养。”沈镌声立刻接续道,将眼光移过,“天机阁的宅院,想必陆兄也不屑于踏足。”
青归玉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陆归衍,后者只是对她微微颔首,教她安心。
因此三人不再耽搁,寻了之前的小船,顺流返回渝州。
来时杀气腾腾,满目疮痍,回去时却是一路诡异的静默。陆归衍在船头闭目调息,沈镌声则安静地坐在她身侧,半阖着眼,似乎因过度劳累而疲惫不堪,顺理成章地伏在她的肩旁。
青归玉只得任由他,小舟摇荡,江心空无一物,自己却有些安心下来。
*
回到听竹水榭时,已是次日清晨。
渝州城经此上游火色,有些灰雾蒙蒙,青归玉跟着沈镌声自小船上岸,水榭门口还未走上几步,描金的黑漆大门便自内打开,一个少女身影快步迎了出来。
李称金显然早已带着人候着,依旧是一身华服,环佩叮当,只是脸上没往日那般骄慢,反而带着点儿审视。
她的目光在沈镌声身上一扫,移过他抓着青归玉的手,最后才落定看向青归玉,什么都没问,甚至不管她死去活来,眼色依旧十分狡狯。
“公子,姐姐。”她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膳食热水都备下了。姐姐一路辛苦,先去歇息。”
青归玉走进侧房,沈镌声跟在她后面。
……
青归玉。她告诉自己。随即深吸一口气,转过身,问他,“饿不饿?”
这几日又是奔波又是厮杀,她都觉得腹中空空,更何况是他这个十几天不曾好好吃饭的活祖宗。
沈镌声一愣,似乎没想到她会问这个,茫然地摇了摇头。
青归玉看着他那张清减了不少的脸,叹一口气,将他拉过。
真是条不省心的毒蛇。
她将这毒蛇捞起来不止一回,一旦你将他捞出来,捋一捋他,他便会收起所有锋芒,使漂亮的眼睛巴巴地看着你,等你接着顺他。
你若是不动,他便也不闹,只安安静静地盘着,吐着信子,仿佛随时都能再死一次给你看,博你一点心疼。
青归玉便不再理他,径直走到门口,拉开门,对着外头道,“劳烦,备些清淡的粥菜来。”
李称金似乎早有准备,扬一扬手,不多时,热气腾腾的饭食便被送了进来。一碗粳米粥,几碟小菜,还有一盅温着的热汤。
“吃。”青归玉抱着手臂,用医家判症的口吻道。
青年迟疑着拿起了勺子,却只是在碗里慢慢地搅动,依旧不曾入口。
熟悉的无名火,又噌地一下冒了上来。
“沈镌声,”她转过头,咬牙道,“你是不是非得我……”
“非得我喂你是吧”这几个字在嘴边滚了一圈,又被她生生咽了回去。太像打情骂俏,实在说不出口。
“想都别想。”她只是说。
玄衣青年听了她这半截话,脸上竟真的浮起一层薄红,连眼睫都颤了颤,随即飞快地低下头,舀起一勺粥,送进了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