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不要只是看起来很努力》(2)
做不到这些,努力也没用
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
这世界上的路有千万条,但最难找的就是适合自己走的那条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发展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坐等机会,而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自己创造机会。每个人都应该尽力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跑道。当你事业受挫时,不必灰心也不必丧气,相信坚强的信念定能点亮成功的灯盏。
很多成就卓著人士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或重新定位。如果不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只凭一时的兴趣和想法,那么定位就会不准确,有很大的盲目性。
歌德一度没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树立了当画家的志向,使得他浪费了20多年的光阴,为此他非常后悔。
美国女影星霍利·亨特一度竭力避免被定位为短小精悍的女人,结果走了一段弯路。
后来经经纪人的引导,她重新根据自己身材娇小、个性鲜明、演技极富弹性的特点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出演《钢琴课》等影片,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大奖。
古今中外,还有一些名人是经过重新给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
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有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做的工作,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许多刚入职场的人,因为多种因素制约,或者是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优势,要么在工作中唯唯诺诺,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要么勤奋努力,却始终难以出类拔萃,以至于灰心失望。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在公司工作了六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公司最底层的内勤工作。她很清楚自己是个其貌不扬的女子,文化程度又不高,对人生本不可期望太高,然而她就是不甘心。
自小她喜欢看书,写作,做着文学梦,结果严重的偏科让她从希望的田野跌进了深谷,不但跌碎了她的文学梦,还改变了她的人生。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生存的压力使她把对文学的痴迷转向专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她一边做着自己分内的内勤工作,一边留心同事做业务,以期哪一天在业务上能有出头之日。然而天不遂人愿,六年了,公司始终没有给她发展的机会。
星期天,郁闷的她出门散心,正当她无限沮丧时,一家根雕小店吸引了她。各式各样的树根,依形造势,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或动物或植物或人形,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煞是可爱。根雕者独具的匠心让她惊叹不已。店里一位老者正聚精会神地打量着一个样子非常普通的树根,她随着老者的目光也打量了半天,并没看出什么独特之处,就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问老者:这个树根好像很普通啊?
老者头也不抬,继续打量他的树根,好一会儿才面露喜悦之色,说等一会儿你就明白了。她不禁好奇地站在那儿,想看看老者怎样化腐朽为神奇。只见老者东刻刻,西削削,不大一会儿,一个美丽奇特的造型就迎风而立,呼之欲出了。她感叹不已。
老伯这才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微笑着说:“其实每个树根都有它独有的特点和风格,哪怕是普通的树根。关键是要因势利导,找出它的独到之处,再加以塑造,让它的独到之处大放异彩,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工艺品就完成了。就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哪怕角色再卑微,只要找到自己的这一优势和长处,然后努力地发掘、完善,让它散发出应有的光芒,那么这个人就成功了。”
老伯的话让她陷入了沉思。她的优势和长处在哪儿呢?仔细想想,她虽然生活在商业圈子里,也一直把做业务当成自己的愿望加以学习,但回顾这么多年的经历,她猛然醒悟自己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做业务,而放弃多年的文学梦,才是她内心深处一直割舍不下的最爱。这一发现让她茅塞顿开、激动不已。
此后,她边工作边学习文学知识,并坚持练笔。三年后,她果然在文学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并做了专职撰稿人,逐渐走向人生辉煌的巅峰。
奋斗通常是指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有限,盲目的奋斗不但浪费了生命,还难以有所成就。当坚持许久的工作进展不理想时,不妨回过头再想想自己是否适合做这个工作,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每个人都应充分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优势,选好了目标再去奋斗。这样才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在人生的长河中少走弯路。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善读无字之书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青年在各自岗位上是靠自学成才的,也就是说,时代给我的要求是,要善读无字之书,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借鉴,避免走弯路;读“无字之书”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徐渭、朱耷、吴昌硕等古代的大文学家,对于“有字之书”的精研,都是齐白石所推崇的,但是善于体验生活的齐白石更重视“无字之书”,他的画作之所以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书画风貌,自成一家,正是他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开拓艺术生涯的结果。
纵观齐白石一生的杰作,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鱼虫,欣欣盎然的草木,刻意求工处恰如雕镂,粗犷豪放处犹如泼墨,真可谓是“形神兼备”。尤其是他的水墨画,更是别具一格,活灵活现,令人情不自禁地叫绝。但又有谁会知道纸上的画有多少画外之功呢!
以水墨画虾为例,为了能够将虾画好,齐白石对虾观察了很久。齐白石画的虾可谓是妇孺皆知,出神入化。他看虾、画虾已有几十年,可直到70岁时才觉得自己赶上了古人画虾的水平。他严谨的创作态度更表现在不看“无字之书”不肯下笔作画上。他的好友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他作画。
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因对“芭蕉叶卷”没有亲见,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无实物可进行观察,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右到左的,还是从左到右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细心的观察,所以都不敢肯定哪一个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