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你的气场,终将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 拼搏才是美好暖心励志系列读物 - 李问渠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六章《你的气场,终将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气场

改变气场需要你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人具有积极主动的意识,不仅能使自己在困境面前力挽狂澜,回天有力,而且在平常的生活、工作和交往中也会处于有利地位,时时把握先机。

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小女儿第一次上学之前,教给他的宝贝女儿一个秘诀,那就是在学校里要多举手——尤其在想上厕所时。于是,他的小女儿遵照父亲的叮咛,不只在内急时记得举手,老师发问时,她也总是第一个举手,不论老师所说的、所问的她是否了解,或是否能够回答,她总是举手。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师对这个不断举手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印象极为深刻。不论她举手发问,或是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总是不自觉地优先让她开口。谁知这种做法,竟然令这位小女孩在学习的进度上、自我肯定的表现上,甚至于许多其他方面的成长,都大大超越了其他的同学。

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具有事事主动的习惯。通常,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处处被动,处处受人压制,殊不知,这种被动局面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你事事主动,事事想在前面,干在前面,你就会从被动的局面中解脱出来。

在古希腊时,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轮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可以征服亚洲。可是,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将绳结打开。

这时,亚历山大正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的绳结前,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就拔剑砍断了它。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进攻,必须强调主动,一切自卑、畏缩不前和犹豫不决的行为,都会导致人格的萎缩和做人处世的失败。改掉坏习惯,就应该有亚历山大的气概,就应有那个小孩的果断和勇敢。彻底改掉坏习惯,让好习惯引领自己走向成功。

有人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知道自己有坏习惯,就算自己已经意识到了,你又能拿它奈何?其实这样想是完全错误的!与建立良好习惯一样,其相应的就是克服不良习惯,正所谓:“不破不立。”如果你不改掉不良习惯,那么好习惯就难以建立起来。其实,坏习惯并不属于我们自身,它与好习惯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决心,只要我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它。

要想在烦乱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强调主动。在人生中,人人都会面临困境,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只会被困难压倒,若对困难无所畏惧,勇敢的向前,化被动于主动,一切困难也都会销声匿迹。

因此,你不妨试一下下面这些方法,想必你也会觉得转换生活观念和习惯不会再是一种难事:

——你可以承认:“我过去曾认为自己……”,但是不要把自己限定在这个判断中,而是用行动证明你已经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完全是一个鲜亮充满活力的个体。

——选出那些最常用的消极描述,每天消除一个。告诉你周围的朋友、同事,你将努力改变它们,请他们帮助提醒你。

——为自己制定行动上的目标,从小事做起。比如:你曾认为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那么不妨主动去结识一个你以前可能不敢主动接触的人。

——用写行为日志的方式记下每天你使用自我性标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并努力减少这种行为。

——每当你发现自己又说了令人沮丧的话,就立即改正自己。告诫自己:“只要努力一下,我就可以改变自己”、“我现在与以前不同”、“懒惰和颓唐都不是我的个性”。

不要为你的消极和惰性寻找借口,这些都是前进的障碍,自己的不良状态无异于未战先败。相信自己,只要自己肯努力,就能够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以更自信更坚定的脚步走向明天的胜利。

控制欲望,由内及外塑气场

人人皆有欲望,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贪而无厌,没有停止的时候。看见美丽的颜色,美丽的形象,悦耳的音乐,香甜的美食等等,就着迷了,必定设法得到手,才肯罢休。

从前,有一位师父和小和尚一起下山化缘。当他们走到一处河水前,看见一位美丽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少女显出恐惧的样子,担心自己过不去跌倒水里。

老师父看在眼里,走上前去:“这位女施主,贫僧背你过去吧。”然后,老师父就把少女背过了河。小和尚跟在后面,对师父的行为很不理解,一直都沉默不语。到了晚上他实在忍不住,就对师父说:“我们出家人受了戒律,是不应该近女色的,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姑娘过河呢?”

“你说那个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师父心怀坦荡,未觉得姑娘不可怀抱,而小和尚心有欲望,不抱却似抱,心里一直没有放下。师父把姑娘背过河,并没有在心里记住,小和尚一直想着清规戒律、不接近女色,虽然他没有背姑娘过河,但是心里却一直没有放下,在心里产生了欲望。其实,学佛告诉我们,佛祖是在心中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欲望是一切烦恼之源,根绝了欲望,自然就没烦恼。小和尚由于心里产生了欲望,一直没有把姑娘在心里放下,因此给他自己带来了烦恼。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所谓的烦恼,大都是自己给自己添加的枷锁。欲望太多,烦恼太多。无欲无求,自无烦恼。然而人毕竟只是肉眼凡胎,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皆与欲望挂钩。因此,人不可避免会烦恼。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唐肃宗的事情: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