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本地的特产
“看如今景象,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盛况,秦淮两岸,楼台相连,不绝如缕。”周明章带着一丝叹息说道。这天晚上,众人在岸边选了一家饭店吃了饭,品尝了一下本地的特产,晚上就夜游秦淮,好不快意。
接下来两天,几人一起游览了几处著名的景点和古迹。
此地是几百年的南朝都城,遗留下来的的人文风景遗迹是多不胜数,短时间内想要游览完是绝不可能的。
正直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绿意盎然,江南水乡,光自然风景都让人垂怜往返。
几人只能匆匆走马观花,去了一些名声在外的地方,石头城,凤凰台,朱雀桥,乌衣巷,钟山,栖霞寺,夫子庙还有几处前几朝的故城遗址。
毕竟宁北有事在身,无法在此细细浏览品味,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行程。
但是,周明章实在舍不得就此决然离开,最终决定与宁北暂别,继续停留几日。
两人约好时日,到时在苏州汇合,一起返回南夏。
秦淮河边作别后,然后出秦淮河,向扬州出发。
扬州这名字,也是非常古老了,三代之前,就有十二州和九州的分属,其中都有扬州一份。
自隋朝开通大运河以后,扬州这地方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经济上的地位更是突显,除了长安首都,此地可谓是首屈一指。
宁北印象里,扬州似乎从未衰落过,无论是后来的宋朝时代还是更后的明清,都是著名的城市,一直繁华了上千年。
在各个朝代的诗词中,提到扬州,给人的感觉都是繁华,风流。
所以他的心中,对此地也是颇为向往。
次日,船就到了丹徒县境内,丹徒县城在长江南岸区域,是润州的州府所在地,而润州是浙西道观察使的首府,所以也是重镇。
据说前些年改了名字,如今叫镇海军节度,品级提升,显然地位越发重要了。
除了浙西,还有一个浙东,感觉跟后世的浙江省也脱不了干系。这是宁北从宋良的讲述中得出的印象。
这里的长江真是宽阔浩瀚啊,即使天气不错,一眼也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对岸,大概离出海口也不远了。
丹徒这里也是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往南,有运河通往苏州和太湖,往北就是扬州运河,直通黄河。
江面上舟帆林立,来来往往,时不时就可以见到多桅的大船,长达三四十米,船舷离水面都有丈高。
从丹徒到扬州路程就很近了,没多远,一个江南,一个江北。
没有在丹徒停留,随着船流向北而去,江上清风徐徐。
走到中途的时候,忽然听到上面掌帆的小松大声呼叫道:“好大的楼船啊。”
“是啊,好大。”其他的船工也在叫着。
宁北寻目望去,果然,见到对面一两里外斜着过来一庞然大物,之前离的远,没有注意,现在近了些,已能看出那是一艘船。
虽然现在离的远,看在眼里不是太大,但正因为考虑到之间的距离,才反衬出那船的高大。
众人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船,都盯着这船观看,直等船到了百多米内,已看的很真切了。
宁北粗略估算了一下,这船的长度怕是有六七十米往上,船上从前到后,依次有五根桅杆,其中三根已经张起了帆。
这船,纯木头打造的,能造这么大,可不容易,在扬州这边估计也是不多见。
抬头仰望着这船从身边不远缓缓掠过,向东南方而去,渐渐模糊。
“呵……”有人此时哈出口气。
“这般模样的船,当是海船,如此之大,一年也难得见到几回。”宋良此时说道。
“那我们今天运气不错,一来,就见到了。“宁北笑着说道。
“这般大船,真够威武,放在一起,我们这船,寒酸啊。”小松如此叫道。
“那你要好好做,以后生意做大了,做好了,也弄艘这样的船,就让你当船长。”宁北玩笑地说道。
“可当真?”小松瞪着眼睛叫道,“这话我可记在心里了,往后可莫忘了。”
“哈哈……当真。”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扬州果然是个好地方,行走在扬州城内,宁北的感觉是秀丽,精致,还有富庶。
有些类似于后世的苏州园林,但比苏州园林更大,整个扬州城内外就如同一个园林,而且还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了人气的园林。
不容易,真不容易,这时代能有这样的城市。宁北一边观看,一边在内心感叹。
扬州城很大,城墙一眼看不到边。楼台馆舍,错落有致地夹杂在风景之中,还有河流,小桥穿插其中。
恐怕只有连续几百年的财富和艺术堆积,才能造出这样一座城市,将江南水乡融入了一座城市中。
此刻,宁北相信,这时代的长安城或许比这扬州城更大,更富裕,但也绝对比不上这里精致秀气。
扬州,在这时代,在全世界内,应该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产物。
难怪,历来那么多诗词大家,对扬州情有独钟,恋恋不舍。
扬州,真是一个适合富裕人家居住的地方,游人只合江南老,画船听雨眠。
宁北并没有在扬州待多久,正因为扬州太好。如同一个温柔乡,待在这里时间久了,恐怕生活的志气都被消磨掉了,只剩下风花雪月。
从丹徒县东,船只进入了南方的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