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汉江下游
视野中风景大美,环境这么好,可是周围人烟和田地反而不多,像似几乎未怎么开发过的区域。既然现实是如此,自然是有原因的,宁北稍微思考了一下就明白了。
其实看地形也看的出,这里属于江汉平原腹地,地势极为平坦,本是开垦田地的好地方。可是也正因为太平坦了,到了春夏雨季,河水极其容易泛滥,蔓延成汪洋大海。
甚至还会经常有河流改道的情况发生,就如同黄河下游一样。
这里古代称云梦泽,顾名思义,这个区域水患必然十分严重,因此根本不适宜人居住。
宁北的历史印象中,汉江下游历史上确实更改过河道。
汇入长江的入河口,也发生过巨大迁移,否则汉阳这听名称本该在河间府面的地方,何以最后迁到了汉江南面。
后世历史上,还曾有一段时期,号称“湖广熟,天下足”,是对江汉粮仓鱼米之乡的评价。然而在当前在这时代,却是完全看不出来。
推测恐怕还需要等到数百年后,江汉平原完全开发出来以后,才会有这大粮仓的成型。
这天傍晚到达汉川县,据大松说,到了这里就离汉阳和江夏不太远了。
果然,第二天中午,船就到了汉江的入长江口,也是汉阳城附近。
走到这里,汉江终于走完了,接下来就该走长江了。
后世高速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这时代走了四天多,还是顺水。
宁北决定在这里休息一天,明天再走。
一直呆在船上,说实话,他也有些腻歪了。
众人先在汉阳城吃了午饭。
宁北三人登上了龟山,这时代龟山还不叫龟山,而是叫做鲁山。
龟山不高,但是山上有座神祠,仔细看了一下,拜的神竟然是三国时期的鲁肃。
之所以叫鲁山,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历史上鲁肃并不是个太出名的人物,同时期比他出名的英雄豪杰名人多了去,后世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顶多只听过这个人名。
几百年过去了,还能见到三国时期不出名人物的祠庙,还有百姓来祭拜,可见汉末三国时代在民间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站在鲁山顶上,眺望四方大地。
汉水和长江就在前方山脚下相会。
江水浩浩荡荡,江畔舟帆林立,这附近也是长江船运的一个重要节点,后世号称九省通衢。
这时代的长江,水流还是十分清澈的,不像后世时已成了大号的“黄河”。
“江水西通巴蜀,南召,黔中,东至于海,勾连扬越。天下造化神奇,竟有如此长大之河流,听说就连北方黄河在水流上也逊色许多。”周明章望着江水,继而感叹道:
“不登高山,不临大江,不知人之渺小,人世代谢,唯青山绿水依旧,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啊。”
“等周郎君到了苏州,见了大海,会更惊叹,江山有限,而大海无涯。”宋良此时说道。
“是也,我此生还没有见过大海,那是何等景况,颇让人神往。此时只能心想,不过此回终究会见到的。”
几人看了一会儿风景,“宁北,我等去江对面黄鹤楼一观吧。”周明章提议道。
“好。”
黄鹤楼是南方几大名楼之一,向来也是名声在外。
刚才宁北早已发现,这时代的黄鹤楼就在对岸江边山头上,似乎并不是后世见到的那个远离江边的位置。
接着想起,历史上黄鹤楼多次被毁然后重建过,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行船过江。后世这里应该有一座长江大桥,也是相当出名,如今皆为空。
在江面上走近对岸之后,才感觉到黄鹤楼格外的高大,需要仰头才能看到。
等下了船辗转到了楼上,顿时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江水就仿佛从脚下横淌在而过。
一阵阵江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
楼中除了有石质桌椅,墙上还挂着一幅极大的牌匾,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一首诗,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牌匾和笔墨应当是后人纪念的作品,所以看上去并不很陈旧。
“此诗大名在外,崔颢此作可谓是一绝,曾令太白束手搁笔。”周明章细细端详了片刻,如此说道。
“确实难得,后人恐怕很难再写出更好的黄鹤楼诗了。”宁北赞同,他记忆里也没有哪首关于黄鹤楼的诗可有超过这一首。
“李太白,后来登金陵凤凰台,曾仿作过一首,也可算是一绝。”宋良说道。
“是也,凤凰台那一诗也是极好的。”周明章点头赞同道。
凤凰台那诗宁北也知道,确实也是一绝。
此时,外面楼道响起脚步声,稍后进来几个人,几个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