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字工识字 - 医道狂尊 - 掩埋记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医道狂尊 >

第520章字工识字

经过上月以来这些日子的持续开发,终于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探索出一套粗略的工艺。首先,先刻出木字版,这点跟当前已流行的雕版木刻差不多。

每版上面规划为一百个不同的字,每个字面积两个平方厘米左右,实验中这字是出自宋良的手笔。繁体字比划比较复杂,面积再小就不好写了,也不好刻。

字体是正楷体,刻起来要稍微麻烦一些,不像宋体字比较规整。但是这时代还没有宋体,让宁北自己创造,自然是不可能的。

刻字是个技术活,虽然不一定要求刻字工识字,但相关经验要很丰富,手艺要好,这样刻出来的字才美观,质量好,达到想要的效果。

现在木工坊里面的木工都没有做过相关的活,恐怕必须从外面聘用一个做过刻印或者刻碑的人或者做木器精雕的手艺人。

木字版刻好,再根据木字版翻版制出陶字版,将陶字版打磨精细后制出铜字范,最后在铜字范上面套上木格子。

每个格子对应一个字,填上配置好的陶土,压实后烘干,整体取下后再烧成结实的陶字,出炉后直接就是一个个独立的陶活字。

大小长短几乎一样。最后将活字字体表面打磨平整,就可以使用了。

这个工艺虽然比较繁琐复杂,但是制作好的铜锡合金字范可以长久保存,不会轻易损坏,若是有需要,可以随时翻制出大量陶活字。

一个字范一百个字,一百个铜范就可以容纳一万个字,基本上书中常见的字都可以容纳在其中了,耗铜量也不是很大。

因为当前这是试验版,一百个字是随意选取的,若是正式制作的话,还需要根据字的使用频率来排版,将最常用的字安排在一起,方便重复制作陶活字。

甚至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些常见字,比如之,也等,可以单独成版,一版一次就一百个。

统计文字使用频率这个工作,宁北已经在进行中,方法就是对流传最广的文字典籍中的各个文字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

这个工作难度并不高,只是比较繁琐,耗费时间,估计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所以要早点开始进行。

陶活字制作好以后,就是印刷排版。

做个固定大小的木格子托盘,里面用一定厚度的松香或者蜡打底,每个格子可以放入一个陶活字,排完后这就是一页字。

因为每个活字之间有轻微的高度差,可能影响印刷效果,将托盘底部加热后松香或者蜡半融化时,可以将一个平板压在这页活字上面,使活字平整。

等松香及蜡冷却后,活字就固定住了。

纸墨都是现有的,试着印刷了几张,效果马马虎虎。

不过这点影响到不是很大,商业印刷,追求的首先是效率,靠数量取胜,质量反而是其次,只要不是差的惨不忍睹就可以了,以后可以慢慢改善。

市场上最好卖的商品不一定是质量最好的,性价比才是关键。

还有些问题,这墨是水墨,比较容易干,顶多印两三次就不行了,必须重新加墨。

如果每印一次,手工重新加墨一次,自然非常耽误效率,所以大批量生产时如何高效率自动加墨,也是个研究课题,接下来还需要研究。

墨水可能也需要改造优化。后世印刷使用的墨名字叫油墨,顾名思义,里面大概率含的有油的成分。

油这东西本身不想水一样容易挥发,也不容易凝结,似乎确实比较适合印刷。

当然怎么制作出好用的油墨也是个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样一想,到处都需要研究,真是让人分身乏术啊。

这些繁琐事暂且不提,某日,宁北收到了苏州林娘子的来信。

南夏和苏州两地相隔的太远,收到对方一次信真的很不容易,需要很久,并且还有途中丢失的风险,所以此时拿着信自然心情不错。

上次给她写过去的信里面马马虎虎地解释了一下阶级的含义,考虑到林娘子的认知水平,没有很深入的讲解。

并且他自己对这方面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总结,无法深入浅出的很好说明。

不过这些都不是紧要之处,上次也有些刻意显摆的意思,事后偶尔回想起来,还觉得自己有些搞笑,沉不住气,蠢蠢欲动的感觉。

打开信,一字一句看下去,字迹很清秀,但并不是一笔一划那种非常工整的楷字,稍微带些连笔,大概也是平时生意中练出来的快书。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这封信里面提到的东西不多,林娘子对他上封信里面的留诗做了一番谈论,同时誊抄了几首别人的相似风格主题的几首诗词。

稍微做了一番点评对比。看的出来,林娘子对这种婉约风格的诗词还是十分喜爱的。

除了这些文学和情怀的探讨,另外信中最后倒是有一点引起了宁北的注意。

林娘子在信中后半截说道,她今年前几月偶然得到了一种南方来的植物,当初据说是一种花藤。

这种植物被她种到了屋后的苗圃里,五月的时候,这藤果然开了黄色的小花,紧接着后来花下面又结了果实。

重点不在这里,开的花并不怎么特别,让她觉得很稀奇的是,结的果实看起来像一种瓜类水果。

这瓜非同一般,长的很快,越长越大,个头不小,到了六月份的时候,已经快有脑袋大了。

青皮,有点像冬瓜,不同之处在于,这瓜里面的瓤是红色的,籽是黑色的。

并且经过品尝,这瓜瓤是甜的。

虽然不是很甜,但已经很稀奇了,因为此前从来没有见过,所以在信里特意提到这个东西。

宁北看到这里,立刻发觉,信里面提到的这瓜,看她的描述,不就是西瓜么,心里顿时一喜。

此前他也花功夫找过西瓜这种东西,但在南夏此地从来没有见到过,也问过别人,结果是本地没人知道西瓜,只知道冬瓜,香瓜,地瓜,青瓜。

于是他猜测西瓜这东西应该是国外传来的,当前这时代可能还没有传过来,至少没有普及开,因此只能死了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