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日本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花非花月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8章日本

第168章日本

阴云重新笼罩了京城上空,投下大片大片的阴影和森然的寒意。

汉王朱高煦终于还是没见到皇帝,吃了闭门羹,最终被锦衣卫带走,送上了前往山东的路,京城轰动,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有记录皇帝起居录的人将华盖殿上之事记录在册。

赵王也灰溜溜的在无人关注中离开了京城。

在茫然沉沉之中,唯有东宫太子朱高炽一家,欢欣鼓舞。

“父亲可以宽心了。”

朱瞻基像个小大人一样站在朱高炽面前。

早熟的朱瞻基知道父亲面临着多大的压力,而现在大压在头顶的大山一朝掀翻,终于见到了湛湛青天。

“这是你表叔他们的功劳。”

朱高炽自然已经知道了那日华盖殿中之事,“儿子你记住,这些在艰难困苦中不离不弃的人,才是真正的纯臣,要爱护他们,信任他们。”

太子妃张氏轻声道:“儿子还小。”

朱高炽叹道:“不小了,我身体不好,日后这天下或许很早就要落在瞻基的身上。”

他又想起当初姑父李祺说让他注意身体,别没活过当今皇帝,步了孝康皇帝后尘,现在他的太子之位彻底稳固,哪怕是为了让儿子做名正言顺的皇帝子,他也要好好活着。

张氏闻言一颤,没说话。

汉王突然被贬往封地,这件事闹出了轩然大波,可终究也只是在京城盛传一下,因为汉王本就该前往封地,他一直滞留在京城,才是不合制度。

只是那些将宝压在了汉王身上的官员和勋贵惶恐而已,一直到见皇帝没有后续动作,这些人才渐渐放下心,至少短时间内应该是没事了。

所有人都猜测在宫中必然发生了什么,导致皇帝态度大变,彻底将汉王排除出了太子继承顺序中。

无论如何,如今东宫储位真正确定,皇帝三个嫡子,只有太子还留在京城,不出意外算是稳如泰山了。

这一下,东宫詹事府的官职顿时抢手起来,毕竟这可是日后的潜邸之臣,而在詹事府中名列第一的李显穆,则为时人所看重。

无论他到底是不是太子党,可他事实上帮助过太子两次脱离险境,尤其是第二次,几乎是扶王保驾,单枪匹马把几乎飞走的太子之位又抢了回来!

再加上他父亲临终前推举太子,这李氏未来必将是一片坦途,只可惜李氏老大、老二都已然早早成婚,最有出息的李显穆更是订了英国公的亲。

谁都知道,李显穆至少拿到了两朝的富贵,永乐朝后,太子登基他一定能受到重用。

很多人都琢磨着,若是可行的话,找个庶女给李显穆塞过去做贵妾。

以李显穆的人品和条件,也不算是辱没了。

但想想,可能会开罪英国公府,还是算了。

很多人对古代纳妾有误解,大丈夫三妻四妾的确是正常。

但在娶正妻前纳妾,通常会被认为是家风不正,如果在娶正妻前有了庶长子,那就更完蛋,能娶到的正妻会下降两个档次。

娶正妻后纳妾,如果正妻娘家强势,也要征求一下意见,那些政治联姻没感情还好,若是有感情的,绝对会家宅不宁。

古往今来,都没女人会真心实意的愿意将丈夫分享给其他人,包括长孙皇后、马皇后这些贤后其实也一样。

但为什么她们是贤后,因为她们心里并不局限于痴男怨女的儿女情长,而是心怀整个天下,知道皇帝一定要六宫平和、子嗣昌盛,后宫关联着前朝,这便是贤后的格局。

李显穆自然不知道有许多权贵人家盯上了自己,汉王被强行就藩后,京城局势大有变化,对于他而言也颇为不同,这段时日他已经两次往英国公府拜见。

他知道这是有些勋贵家希望借着自己向太子表达友善的意向。

很多勋贵之前都站在汉王一边,现在眼看汉王彻底没了入主东宫的希望,自然焦急。

他们这些勋贵家,和文官不一样,是完全依赖于皇室的,若是开罪了未来皇帝,甚至爵位都可能保不住。

李显穆给出的回答是一样的,“我和太子没太多关系,没法为诸位美言,不过我倒是有一句逆耳忠言,勋贵乃是近臣,只要尽忠于皇上,自然便永葆富贵,倒不必如此担忧。”

这番隐晦的话中,包含着两重意思。

其一,汉王之所以会迅速倒台,很大的原因就是交结你们这群勋贵,现在你们又想交结太子,真是不可所谓,太子不可能冒着开罪皇帝的风险,和你们这些勋贵过从甚密。

其二,勋贵的作用就是掌握军队,制衡文官,这是勋贵对于皇权的作用,无可替代,只要现在尽忠于皇上,未来也尽忠于皇帝,自然不会被冷落,根本不用着急换主子。    这些勋贵有没有听进去,李显穆不清楚也不在意,从这之后他也不再见这些勋贵。

毕竟李氏和他们这些以武功起家的勋贵不同,从祖辈李善长起,就是文官,如今虽然勋贵有英国公这样的中坚力量撑腰,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文官崛起是必然。

毕竟文官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单说内阁七人,每一个都卓绝有才华。

可在所有人之顶的,便是李显穆,这是唯一一个,所有人都确认的未来仕途光明璀璨的睁不开眼的一个人!

……

入夏以来,京城颇为干热,文渊阁中所有窗户都敞开着,可却没有一丝风流进,偶尔有一点风,却好似从火焰山刮来,热的让人只觉烦躁不已。

“冬冷夏热,这京城的气候真是……”

李显穆笑道:“总比南京的夏日好些,那才叫闷热难耐,京城四季分明,我倒觉得不错。”

“确实,京城也就冬天难挨了些,取暖的炭费消耗大了些,其余都尚好。”

几人一边处理事务,一边闲聊着,“山东巡抚之事,几个月了还没定下来,看来的确是很难。”

“陛下难以下定决心,还是担心地方权力过大。”

“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历来王朝建立几十年后,地方都会渐渐自称体系,这时朝廷势必要派人去打破已经一潭死水的地方。

我看不仅各省要派巡抚,以后若是真有遍及几个省的类似于红巾军那等事,还要派总掌数省军事的都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