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四十八章力挽狂澜
第48章第四十八章力挽狂澜
【很快,京师收到明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朝野巨震!后宫登时哭作一团,群臣茫然又悲伤,在这个兵荒马乱之际,有大臣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皇帝在何处?如今是死是活?】
【也许,面对朱祁镇捅出来的这个惊天大篓子,大臣们更宁愿他死了吧....只要朱祁镇死了,就能名正言顺立个靠谱的新君,大家再不用跟这个二百五继续周旋折腾下去....】
历代君臣和明朝先君,无人不点头称是——这种一仗败光先祖数十年积累的玩意,跟胡亥有什么区别?他还有什么脸活着?对得起那些因他的愚蠢而死去的人吗?
朱祁镇咬牙切齿道,“撒谎!此事虽是假的,但朕的大臣,无论何时都会对朕忠心耿耿的!”
王振更是恨得牙痒痒,樊忠,你这个小瘪三,敢杀老子,等着!
【正在大臣们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也先派了一个明军俘虏——锦衣卫梁贵,回去报信说朱祁镇还活着,要大明拿赎金赎人。】
朱元璋抓起一个茶盏朝画面中的也先砸去,“赎你爹赎!要杀要剐随你,赶紧地!”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天霹雳,在大臣们心间炸开了!谁会想到,驱逐过蒙元异族,击败了草原黄金家族的大明皇帝,有一天会变成北宋怂包二帝那样的俘虏,被人抓去草原北狩...现在对方还找大明要赎金?但是,给了赎金,他们就真的会放人吗?】
【要知道,瓦刺大军现在正在朝京师逼近,他们手上握着一个大明皇帝,既可以拿来当做战场上明军投鼠忌器的挡箭牌,也可以拿来当成源源不断勒索财物的摇钱树,那群只有在绝对实力压制下,才会变得温顺的草原猎人,真会收到财物就把朱祁镇放回来?大家都持悲观态度,所以大臣们并不太想交赎金,正凑在一起想办法....】
朱棣哈哈笑起来,笑着笑着就流下泪来,他歇斯底里怒吼道,“朱祁镇,你若还有半丝做人的脸面,还有我老朱家子孙的自尊,此时,就该寻个机会自裁,勿再拖累大明!”
【哪知,孙太后和钱皇后已经悄悄把自己和整个后宫的金银珠宝,全打包派人送去了也先的军营——事实证明,大臣们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也先收到财物后,不但没放人,还变本加厉要求得到更多赎金....】
【说起这个,不得不佩服朱祁镇看人的眼光,他心爱的王振公公虽然死了,可他宠信的喜宁公公跟他一起活着呀——就是这个喜宁,被俘后第一时间投靠了也先,还把明军的边关防守情况和京师现状,竹筒倒豆子一般全告诉了也先....】
【也先原本还有几分忌惮明军,不敢直接打去京师,是喜宁再三劝他——明军三大营全部兵力和北方精锐,都被朱祁镇带走败光了,北京皇城现在是个空架子,只有几万老弱病残,一打一个准!】
喜宁忙跪下假哭嚎道,“陛下,仙人这是冤枉小的了呀!小的对大明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呀....”
朱祁镇忙去扶起他,“快快起来,都是朕拖累了你和王先生啊!若非那些乱臣贼子乱改史书污蔑朕,你们又怎会被人胡乱编排....”
【现在明朝官员面临的,是决定大明的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打?兵力不够,皇帝还在敌军手里当人质,这个仗该怎么打?降?明tai祖朱元璋一生致力于以武力赶走胡虏,他去世短短几十年后,大明就哐当朝胡虏跪下了,谁人能忍?】
朱元璋哽咽着嚎道,“徐达啊,汤和啊,我们....我们的心血要毁于一旦了....不对啊,老子的大明,不是建都在南京的吗!”
再次醒来的张太后硬撑着起身,双眼失去光泽,愣愣看着面前的小屏幕,泪如雨下,“都怪我啊,若不是我把孙氏领进宫,我儿就不会立朱祁镇做太子....是我对不起朱家列祖列宗啊!”
朱瞻基的泪花直在眼中打转,悲声道,“娘,您当心身子!是儿子错了!是儿子这些年活得自私又任性,才铸成如此大错!儿子知错了,我方才已废了朱祁镇....娘,您别伤心,咱还有机会避开大明这个命运的,啊...”
张太后猝然擡首看他,“此话当真?你真的废了朱祁镇那混蛋?你真舍得?”
朱瞻基想到画面中朱祁镇那通折腾,让父辈心血付诸东流,心如刀绞,坚定道,“真的!儿子要为爹和祖父他们守好大明江山!”
【公元1449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号,许多哭哭啼啼的大臣,向暂代国事的郕王朱祁钰,提出弃北京南逃的计划....这个场景,看起来也很熟悉对不对?是的,三百多年前,金兵南下入侵开封时,北宋的官员也提出过同样的南逃计划——】
【虽然到了最后,因为那对一心求和的怂货父子皇帝,北宋依然亡了,但大家总会记得,曾有一位叫李纲的大臣站出来力排众议,率众迎敌打退金军.....可现在的大明,能遇到它的铁骨忠臣吗?】
朱元璋恶狠狠看着画面中的大臣,“跑个屁跑!老子的大明,绝不能变成第二个大怂!老子不服,老子不服....”
朱棣等人虽然先前听到朱祁钰会站出来力挽狂澜,可此时此刻,他们依然期待而紧张地望向屏幕——我大明,会出现李纲那样的臣子吗?
【幸运的是,大明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危险时,也出了一位同样铁骨t铮铮的大臣——于谦...更幸运的是,大明还出了一位在关键时刻力挺于谦的代理监国王爷——朱祁钰.....】
朱元璋边扯了扯嘴唇想笑,边热泪滚滚而下,“好!好!好....秀英啊,咱老朱家还是有硬骨头的儿孙呜呜....”
担心明朝变成第二个南宋的朱棣和朱高炽,不约而同大松一口气,朱棣哑着嗓子道,“好....幸好他们是明白人,不能跑,这一跑,大明就变大送了!”
画面中,吵得不可开交的朝堂上,儒雅清隽的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冷声打断了正在力劝朱祁钰南迁的大臣,“诸位!你们可还记得,当年太宗皇帝执意迁都来北平,是为了什么?”
大臣们渐渐安静下来,纷纷朝他看去。
“为了稳定北方边防,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太宗贵为天子,尚且有如此壮志,你我既食君禄、蒙受国恩,又岂能闻风而逃,让京师落于敌手,让北方无险可守?”
有大臣哭着喊道,“可我大明如今主力部队全军覆没,陛下又被瓦刺俘虏,京师兵力不足抵抗那狼子野心的也先,士气更是前所未有的低落,如此种种,留守京师只有死路一条啊!”
另一个显示“徐埕”的大臣站出来,“于大人呐,据我这几日夜观星象,发现大明气数已尽,只有南迁才能躲过一劫.....”
于谦转头看向他,厉声道,“你们这种贪生怕死之辈,煽动大明君臣南迁者,居心叵测,该杀!”(1)
徐埕吓得一哆嗦,“可是....”
于谦的声音充满了整个大殿,铿锵有力,“没有什么可是!诸位还记得南宋的教训吗?那赵构登基之时,明明北方大部分土地城池还在他手中,开封府、大名府、河南府也还在他手中,可他全放弃了,他全不要了,他要迫不及待逃去南方,最后,他得到想要的安宁了吗?没有!”
“若是中原不放弃抵抗,总能蚕食消耗敌军兵力,若是放弃抵抗,无异于为敌军节省兵力粮草,直接将北方之地拱手相让——可是,放弃国家半壁江山,逃去南方偏安一隅,会等来什么后果?在心惊胆跳中,等来草原骑兵轮番攻打,卑躬屈膝朝他们称臣称子,直至亡国!”
“大明之兴亡,系于诸君身上,请各位宁正而毙,不苟而全,抱着玉石俱焚的决心,与我一同守护北京!”
这时,留守朝中官职最大的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我愿与君共守北京,以死殉国!”
另一位大臣商珞站出来,“我愿与于大人共守北京,宁死不降!”
越来越多的大臣站出来,“我愿与于大人共守北京,九死不悔!”
朱祁钰哭着站起身,“好!好!大明有诸君,京师可保矣!从现在起,再提南迁者,杀无赦!我愿与诸君共守北京,至死方休!于谦现在既然代理兵部尚书之职,具体的布防事务就交给你来安排吧!”
“所有人听令!京师保卫之事,一律听从于谦指挥调配,不得拖延推诿.....”
朱元璋拉着马皇后的手,激动得老泪纵横,“那于谦真不错,真不错....不过,他懂打仗吗?”
这个问题,也是萦绕在朱棣等人心头的疑惑,幸好天幕很快来到于谦调兵遣将的场面....
画面中,于谦拿着舆图正在有条不紊安排,“命两京、河南备操军赴京守卫....”
“命南京、山东两地备倭军赴京守卫....”
“命江北所有运粮军赴京守卫....”
“各地接到命令立刻出发,违令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