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七十章身世之谜
第70章第七十章身世之谜
刘娥与李贤妃几人面面相觑,俱是纳闷不已,孟姑娘这话...究竟是何意?祯哥儿他……
李太妃心中更是焦急不已,暗暗祈祷道:祯哥儿啊,娘没别的希望,只望你日后千万不能受奸人蒙蔽,听奸人挑唆,犯下糊涂事啊....
这时,孟棠的声音再次响起,
【说起来,此事巧合得压根不像一场意外,刘娥这边前脚刚下葬,后脚就有人把她并非皇帝生母的消息,悄悄告诉了赵祯....那么,问题来了,由于史料记载的不同,混淆了后世人判断告密之人到底是谁...主播在这里,想把这个问题抽丝剥茧来说一说....】
【原本在宋朝正史的记载里,这个告密的人是赵光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可到了南宋时期,一个叫王铚的文人写了一本记录北宋趣闻野史的《默记》,他在这本非正史的小说里,暗戳戳把告知宋仁宗身世的幕后之人,改成了刘娥的好闺蜜、与她一同抚养赵祯的杨淑妃....】
画面中,出现年轻的赵祯因刘娥之死、而哀伤难以释怀的场景,这时,杨淑妃走来安慰他,“儿啊,莫哭了,你要多保重身体啊!其实,你真的不必太过伤心……这样吧,娘把当年之事实话实说跟你说说,其实刘太后并非你的生母,你的亲生母亲啊,是去年刚刚去世的李宸妃,是刘太后把她杀死的啊!”(1)
赵祯猛地擡起头,涕泪涟涟迷茫问道,“什么....太后她,竟不是我的母亲?!”
接着,赵祯一边派兵围住刘娥前夫、后认之为娘家兄长的刘美府邸,一边又找来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派人去开棺查验李宸妃的尸体,一时朝中人人自危....
画面外,杨太妃看得心头一阵发寒,急忙跪下含泪悲泣道,“官家,当年我进宫之时,年纪尚幼,处处得到您的体贴和指路,您于我而言,如姊如母,更有多年朝夕相处的情谊,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去告发您!请官家一定要信我,不然,我...我愿以死明志!”
说着,起身就朝一旁的柱子飞快撞去,刘娥急忙让人拦住她,疾步上前拉着她的手,轻嗔道,“你呀,好端端的提死呀活的做什么!咱们姐妹几人好好活着多好!倘若我不信你,当初怎会求官家,要把祯哥儿抱给你来抚养?就是因为我知道你心细,温柔,善良……你放心,其实孟姑娘也说了,这上面的是后世人所编,并非实情...”
接着,李太妃也哭着跪下,恳求刘娥不要怪罪赵祯,刘娥扭头看了一眼殿外,宫人正抱着看花花的幼童,把李氏扶起来后,眼中布满了凝重,缓缓道,“朝中既然有奸人挑拨,后来之事,倒也怪不得他...不过此事倒提醒了我,与其日后让旁人借此生事,不如我们亲口把实情告诉他,祯儿以后啊,就光明正大的有大娘娘、二娘娘和小娘娘疼爱了....”
李太妃闻言大惊,“官家,不可啊....”
刘娥笑了笑,“放心,今时已不同往日,我如今是大宋天子,又有何人敢以我无亲生子为由挑衅?就这么定下来了,等祯哥儿再长两岁就告诉他....”
此举让赵祯一生怀念三位母亲的恩德,后来与刘娥再无嫌隙,此是后话了....
【但主播认为,无论是从《默记》这本书本身的可信度来看,还是从利益纠葛的角度来看,杨淑妃把这事告诉赵祯的概率都很低。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可信度,就拿李煜之死来说吧,在各种正史记载中,李煜都是郁郁寡欢病死的,但王铚在这本书中,偏偏给他安排了一种不一样的死法——】
【他写道,在七夕节这天,李煜写下那首著名的《虞美人》命人演奏,乐声被赵光义听到后,为‘小楼昨夜又东风’这句勃然大怒,命人将先前赐下的赵氏独门神药——牵机药,将他毒杀了....可这句‘声传于外,太宗闻之大怒’,读来让人感觉十分怪异,因为王铚在前文写了赵光义苛待李煜,赐给他的宅子离皇宫挺远,要骑马才能到达,这里为何乐曲声就突然能传进重重宫墙,被赵光义听到呢?】(2)
【主播猜测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李煜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风雅才子,他命人演奏的是高音唢呐,还听得津津有味;第二种,赵光义其实悄悄爱慕着李煜,所以在七夕这个古代情人节,才会偷偷跑去李煜宅子外头偷窥,却发现李煜竟三番五次引来东风想炸了他的小楼,于是一怒之下,当场封心锁爱毒死了他....】
赵匡胤尴尬地愣住了,不是,请听我解释,我可以作证,赵光义那混蛋再不成器,他也没喜欢男的这癖好啊!
什么赵氏独门牵机药,压根没听过这名字....
【言归正传,其实从李煜这个故事就能看出《默记》是胡编的孤本,并没有史料辅佐,而王铚此人也并非当时知晓机密的朝中官员,他生活的时代,是两百年后的南宋....一般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以正史记载的为准....何况,杨淑妃并没有告密的理由,她和刘娥一向关系很好,做这件事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其实,如果再联系南宋时期掀起的、愈发严重压迫女性的风潮,就很容易理解,王铚为什么会这么编——因为,刘娥在他们眼中已然是大逆不道的擅权女子,刘娥的好朋友杨淑妃,又能是什么正面形象呢?告密这种不体面的事,怎么能是尊贵的王爷做的呢,一定得精心挑个宫中毒妇来顶锅!刘娥和杨淑妃不是关系很好嘛,他偏要写杨淑妃背叛刘娥,写女子之间并无友情....至于史实嘛,北宋文人编纂唐朝女子资料时就罔顾史实,到了南宋不过是一脉相承罢了....t】
如果换个朝代的官员可能会脸红,但宋朝的士大夫们大部分可不会,他们面色一派平静,心中一直在思索,有什么办法能把天幕给赶出去....
【而在宋史的记载中,是赵元俨把此事告诉的赵祯,逻辑到这里就十分顺滑了,为什么呢?还记得刘娥上位为维持朝局稳定,打压党争和宗室之事吗?赵元俨自然也在被打压之列....】
【赵元俨这人呢,从小就很得赵光义喜爱,如果不是他的排行实在太靠后,赵光义直接传位给他也说不准……等赵恒即位后也没亏待他,不但授予他中书门下平事章、两镇节度使等职,还封这个弟弟为荣王,他的盛宠从一件事就能看出端倪....公元1015年四月二十三,赵元俨位于皇宫东北角的荣王府起大火,导致临近的雍王、相王等六府宫邸全被烧毁,接着,旁边的皇宫也被波及,内阁左藏库、崇文院、秘阁各处皆被烧毁....】(3)
【这场持续一天两夜的大火,烧毁房屋2000来间,宫中多年积攒的数十万本珍藏图书、无数名贵香料、珍宝绸缎付于一炬、无数救火的宫人死于火中....这场火被扑灭后,整个皇宫不得不重新修葺,宋朝开始创建整理校勘书籍的部门和官职,一直到赵祯亲政年间,这趟被烧的书籍也没填补整理完毕,可见损失之巨大,连赵恒都感叹‘两朝所积,一朝殆尽’....】(4)
【虽然《宋史元俨传》中提了一句‘侍婢纵火’,但并未记录具体的原因,而且宋朝其他的官方史料中,并未提及是何人纵火,甚至,连皇宫都被烧没了,赵恒还赦免了此事的涉案之前,完全不像他该有的正常反应,让人不得不怀疑纵火的到底是谁...值得一提的是,在真相扑朔迷离、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清朝文人却在小说《玉堂逢辰录》中,编了荣王府中婢女与人私通被发现、发泄仇恨纵火的故事,那些男人,逮着点风头就给女子造黄瑶的习惯,真是自古以来就未断绝过啊....】
【说到这里,请天下的女子们认真看看吧,这就是你们必须要努力掌握一技之长、争取参与社会活动的原因,只有有了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才能从根源上得到公平,才能摆脱动不动被男子泼脏水、一有坏事就甩到女子身上的命运!】
很多年轻的女孩子顶着父兄的谩骂,捂着嘴哭了起来,女子的命为何会这么苦?家中有好事,他们说是哥哥弟弟带来的福气,家中有坏事,他们却说我们是扫把星....对,这不公平!
【可是,不管到底是谁的责任,赵元俨身为王府主人,惹出这么大的祸端,赵恒竟然仅仅把他降为‘端王’、罢免武信军节度使之职,毫不追究……而且,在赵元俨的示弱恳求下,赵恒很快又为他赐了新宅,还让他再次担任两镇节度使,其得皇兄喜爱可见一斑....唉,不得不说,古代的老百姓活得实在太苦了,赵恒对兄弟的宽容,是让谁来买单呢?自然是天下百姓....】(5)
【说起来,从刘娥掌权开始的仁宗时代遭遇财政危机,除了赵恒耗费钱财修宫殿修道观,大约这场火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两代人攒的家底就被大火烧得七七八八了...另外,主播想多说几句宋朝和火的关系...】
画面外,权贵们看着那些被烧成灰的典籍和沉香等物,心疼不已,许多底层百姓不懂那些典籍有何用,也不懂那些香料到底是什么,他们只是呆呆地、心惊肉战看着那片烧红了半边天的火海,看着那些拎着水桶、各种斥骂声中冲进去的宫人....
他们...这趟还能活下来吗?他们哪一个不是家里饭都吃不饱,才送进宫去的?这世道,莫说男女不公平,就是人和人,也分成了三六九等,俺们这样的人,本身就是最卑贱的....
秦始皇缓缓闭上眼睑,苍生,乱世,战火,太平,秦亡,胡亥....各种画面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心中升起一股苍凉...
到如今朕知晓,若要万民心向大秦,大秦就要让他们过上家家丰衣足食的日子,可是孟姑娘,大秦何日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刘彻难得沉默了,甚至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味开疆拓土,就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不,要有银钱,有更多银钱!
魏征愤愤不平道,“昏君!那赵元俨自身不谨,以至扰乱天下黎民,皇家若只念亲情一味包庇,置天下苍生于何地步?那大宋虽富裕,倒也不见得家家户户都有余粮,这么大的皇宫和王府,这么多珍器重宝,难道全让百姓不吃不喝帮他们重建不成?可恨!”
尉迟恭难得附和他一句,“是可恨!我尉迟老恭若活在大怂,恐怕要起来造反,什么狗屁玩意...陛下对不起,我不会故意说粗话的!”
李世民苦笑着摇了摇头,心头十分沉重,黎民本就活得不易,此番又要为亲王之过错,多承担数年加征的赋税,....
他沉声吩咐道,“再次各处小心火烛,勿生走水之事!”
赵匡胤死死盯着画面中的熊熊大火,呼吸骤然加重,眼睛都鼓得快瞪出来了....突然,他重重把砚台往地上一砸,“去他么的败家子!一场火就老子的家底烧没了!”
朱元璋心疼地砸了砸嘴,“净会糟蹋银子的玩意,还好没生在我老朱家....”
【当年,秦始皇崇拜五行之说,认为周朝属于火德,而秦朝属于水德,此乃相生相克之道...到赵匡胤立国之后呢,一个叫聂崇义的国子博士上书建议大宋以火德为朝代属性,赵匡胤一想,柴荣的后周是木德王朝,火克木,木生火,十分合适,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6)
【可惜他们祭祀的火神真君并没有保佑大宋,反而不断招惹天雷地火....比如,赵恒耗巨资建的玉清昭应宫,也是在闪电砸中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再有,赵光义的嫡长子赵元佐,因为三叔赵廷美之死,大受刺激精神失常,最后一把火烧了宫殿,被贬为庶人....后世有人考据得出一个结论:赵家皇帝有精神遗传疾病,不知是不是这火德的功劳....】(7)
赵匡胤虎躯一震,猛地起身,精神病?我赵氏皇族竟有精神病!可是……不,其实我没有……等等,那几个好像真有精神病……还好除去了!
【言归正传,赵元俨在得到赵恒的谅解后,重新掌握了兵权,在赵恒去世后,朝中最有可能威胁刘娥和赵祯地位的人,就是他,如果纵容其继续手握重权,赵光义兄终弟及的故事没准还要再上演一遍,所以刘娥才会打压宗室……在几个回合后,他意识到这女子不简单,于是找了理由闭门谢客,索性从此不再上朝,这个理由是什么呢——阳狂病,就是后世所说的精神分裂...刘娥准了他的请求,也并未为难他...但他看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被这个女人紧紧握在手里,应该会气得真的发病吧,不然怎么会做后面这件令人不齿的事...】(8)
【主播查阅了一番赵元俨的资料,宋朝的史书上对这位八大王满是赞美之词,记载了他一路位高权重的官职,但看了一通,他并没有什么具体功绩,甚至还不如寇准这种文官,....总之,赵元俨在刘娥执政数年间默默蛰伏,等刘娥一死,他的精神病突然就好了,跑来告诉赵祯,‘侄儿啊,刘娥根本不是你亲妈,你亲妈是被刘娥害死的,她死得很冤枉啊!’....】(9)
李太妃看得气愤不已,他这是想陷我儿于不义啊!
刘娥冷笑道,“八大王?没想到此人表面贤德,竟喜爱背后捅刀。”
【原本还在为刘娥的离去悲痛不已的赵祯,立马转头悲伤地怀念起了亲妈,他还下诏自责,同时封李氏为章懿皇太后,又命人开棺验尸,亲自前去查看母亲遗容,见她身穿逾制的皇太后官服,因为棺中有水银防腐,所以面容栩栩如生....赵祯这才感天动地感慨道,‘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t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