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除了元光还有谁能行?
第483章除了元光还有谁能行?
“抱歉,莱特博士,我想请问可控核聚变与常温超导技术是否真正成熟?如何证明?”“今年年底「羲和-3」商用聚变堆就会开始正式投入运行,它计划连续运行12个月,部署在申海周边,它将辐射整个yp区,羲和-3的发电成本将降低到0.03元/度。
另外基于常温超导的太空输电装置的输电损耗我们也经过了测试,在月球的嫦娥基地中,常温超导材料的输电损耗实测在0.001%/千公里。
二者结合,足以保证整个广寒工程的地基牢不可催。”
“莱特先生,10万亿单期募资规模过大,如何确保资金不被滥用?”
“无法保证。”陈元光一副爱投不投的样子。
“整个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如何保障投资者的短期收益?”
“无法保证,短期来看这期间的技术专利授权分红,其次大家的投资份额是可以变卖的,中途随时可以交易。”
“月球资源开采存在违反《外层空间条约》的风险,要如何解决?”
“抱歉,我们已经通过了《月球资源开发特别法》,该法律承认了企业对所开发资源的产权。”
整个推介会陈元光出现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
答疑阶段对于各路金融领域大佬的疑问,他也只是有选择的回答。
但在座的各位,没人觉得自己这趟来亏了,反而觉得太值了。
光是听到华国后续的计划后,没人怀疑如此宏伟而又科幻的计划会无法实现。
可控核聚变的点火成功,导致所有人对于陈元光的信任度都拉满了。
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对华国是什么态度。
至于陈元光的态度,和把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这些原本会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情,在十万亿航天大基建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迈向航天时代的大基建计划。
什么广寒工程,这个项目才应该叫星际之门。”杰米·戴蒙感慨道。
杰米·戴蒙,jp摩根的ceo,jp摩根在2004年的时候以580亿美元收购美一银行,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美一银行的ceo是杰米·戴蒙,而jp摩根希望杰米·戴蒙在未来成为jp摩根的ceo,绝对的大佬,执掌jp摩根都快二十年了。
而和他对话的是丹尼尔·平托,则是jp摩根的二号人物,原本要在2026年退休的首席运营官。
但因为美股、美债和美元都崩的太惨,丹尼尔·平托没能按照原计划退休。
丹尼尔·平托感慨道:“现在的局势已经失控了,背后的董事会们都已经坐不住了。
华国已经完全失控了,现在的发展速度在所有人的预料之外,别说董事会,从华盛顿到华尔街再到波士顿,所有人都在想,我们要怎么和华国相处。
人们都期待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但从来没有人真的做好过准备。
按照华国人的计划和基建疯狂程度,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起码看到,月球资源被大规模利用,人类开始进行初步的火星开发。
在这样的预期面前,地球的重要性开始降低。
整个传统利益和逻辑都会在太空时代被彻底重构。
我们能够做的无非是尽可能保证摩根的利益。
可谁能知道在新时代,如何保证利益呢?
这可是比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还要更加剧烈的变化。”
当未来已经近在眼前的时候,所有人思考未来如何变化都是建立在历史的前提下。
这两年所谓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分析在国外的金融圈非常流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纺织机械和铁路为核心,推动了英格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而工业化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金融体系随之变革,因为工厂建设、铁路铺设等需要长期投资,远超传统手工业的融资规模。
股份制公司(如东印度公司模式)开始普及,股票市场开始发展(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01年)。殖民地原材料和全球贸易为工业提供资源,也催生新的金融需求。
传统的家族式银行因为资本规模小、风险承受力弱,逐渐被淘汰。依赖短期借贷和小规模融资的模式无法满足工业化长期资金需求。
在这个时期,股份制银行:如英格兰银行(1694年成立)通过发行债券支持政府战争,后转向工业融资;伦敦威斯敏斯特银行(1834年)等新兴银行提供工业贷款。铁路投机资本:如乔治·赫德森(georgehudson)等“铁路大王”通过股票融资推动铁路网建设,尽管后期泡沫破裂,但改变了融资模式。
这些在当时看来的新模式开始快速崛起。
简单来说,传统借贷模式让位于股份制银行和证券市场,英格兰顺势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内燃机、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为标志,阿美利肯和德意志成为中心,金融体系开始进一步专业化,爱迪生的电力系统、卡内基的钢铁厂等需要巨额资本,催生出投资银行这一新模式。
行业整合(如标准石油、通用电气)依赖金融资本运作,金本位制确立带来了国际资本流动加速。
同样整个生态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单一银行制下的小银行无法竞争,逐渐被摩根等大财团吞并。
而欧洲老牌贵族银行(如法兰西罗斯柴尔德分支)则因为过度依赖政府债券,错失工业投资机会。
投资银行和全能银行推动了垄断资本形成,美、德的金融巨头通过“资本+技术”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过去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金融体系重构——无法适应新产业需求的资本力量衰退,而拥抱创新的机构崛起为全球巨头。
现在自然也不例外。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相关资产,从期货到股票再到债券,都面临着价值归零的预期,中东和大毛这些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将直接面临财政危机。
像挪威主权基金这种需要面临着全面转型。
甚至就算是华国,近乎免费的能源导致生产成本骤降,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进入长期通缩周期,央行可能被迫推行“负利率+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来维持经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