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3) - 午夜尖叫:与死人的较量 - 蜘蛛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第四百二十八章《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3)

第二案土屋谜尸

苏亮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要说他家“贫”到什么程度,举一件事来说明:苏亮打记事起到离开家乡,就不知道什么叫“买菜”,基本是地里有啥就吃啥,地里没有山里挖,城里人稀罕的山笋、野菜、稻田鱼,苏亮早就吃得听到名字就想吐。用他的话说:“除非有人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否则我情愿吃土也不愿再见到这些山野货。”

2012年,16岁的苏亮拿到了派出所邮寄来的身份证,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他只能和村里同龄的伙伴一样,把最宝贵的青春奉献在大城市的水泥砖瓦之上。

工地的工头是邻村的阿叔,村子里的所有务工者都是经他介绍,阿叔的口碑在村里是无可非议的,别的不敢说,最起码跟他出来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欠薪”。对苏亮这些农村娃来说,有钱就等于有了和大城市沟通的桥梁,每每下工之时,泡网吧便成了他们主要的休闲方式。

苏亮的家境在众多工友中算是下下等,家中的弟弟还等着他每月寄回的钱上学,所以他很节俭。可对于新鲜事物,他又放不下猎奇的心态,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周选一个最闲的晚上,包夜上网,这样既可以把费用降到最低,又能保证自己不和社会脱节。因为经济拮据,苏亮就算是泡网吧也不会把时间和金钱都用在娱乐上。扒着电脑寻求改变命运的方法,成了他每周必做的一件事。他有一个黑色笔记本,只要在网上看到可能行得通的“致富经”,他都会无比兴奋地一一记录,接着再反复琢磨是否可行。写了画,画了写,如此重复,苏亮3年用掉了十几个笔记本。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致富”琢磨到极致的苏亮,多多少少也抓住了一点儿致富的尾巴。苏亮平时虽然很节俭,但他却是众多工友中最早买苹果手机的人,在别人看来,他就是在显摆,可别人哪里会想到,大家都在搬砖,苏亮却因为这部手机成了一个“网红”。而身份的转变,完全得益于网页上弹出的直播对话框。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直播成了新媒体的宠儿,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手机商城,到处都充斥着相关的视频和软件。苏亮和其他人一样,起初观看这些东西时,都是被封面那些性感女郎所吸引,可看着看着,就觉得那一张张整形脸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寻找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视频,比如直播搞笑段子、直播生吃活物、直播独门绝学等。当苏亮把比较火爆的几个种类全部浏览一遍后,突然一个新奇的想法从脑子里冒了出来:“我直播搬砖会不会有人看呢?”

想法一旦冒出来,苏亮的心里就像是猫抓一般痒痒,看到别的主播一个小时的打赏就有好几百元,这使他下定决心要捞一笔横财。

虽说苏亮没念过几天书,但在互联网上,他也是一只老“网猴”,对于网民的心态,他揣摩得一清二楚;除去露肉,网络直播要想赚钱不外乎两点:要么你比别人厉害,让别人服你;要么你比别人过得惨,让别人同情你。苏亮的工种,只要稍加渲染,便完全符合第二点的精神实质。

那一天,烈日当头,苏亮趁工友休息的时候,从地上抓了一把砖灰抹在脸上,接着他把手机架好,开始了第一次直播。苏亮的网名起得很抓眼,叫“我是搬砖工”。也正因此,他的直播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烈日下,苏亮挥汗如雨,带着破洞的迷彩服和露着脚趾的劳保鞋,让许多空调房里的“吃瓜网友”眼眶湿润。

“我们的城市感谢有你。”

“兄弟,辛苦了。”

“兄弟,别中暑了,谢谢你,比心。”

“……”

不一会儿,弹幕夹杂着礼物几乎都要霸屏。

第一次直播,苏亮用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作为结束语:“我是‘90后’搬砖工,我很穷,但我依旧在努力。”

这句话简直是点睛之笔。苏亮心里明白,现在的网民大多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年轻人,面对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他们需要一些正能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所以苏亮每次直播都不忘加一些“心灵鸡汤”。不得不说,这招很成功,他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成了粉丝上10万的“大v”,每次直播的打赏都可以让他出去潇洒很多天。

看到了苏亮的成功,跟风的人也越来越多,什么“我是水泥工”“我是砖瓦工”等账号充斥着直播间,“蛋糕”就这么大,再加上想吃这口蛋糕的人越来越多,要想在直播间混下去,必须找新的出路。

可创新的过程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苏亮后来尝试过各类直播,均以失败告终,粉丝也从原先的十多万,蒸发了一大半。

从之前的沾沾自喜,到如今的黯然神伤,苏亮的转变让工头阿叔看在眼里。

“亮,最近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

“没有,就是心里有些烦。”

“还挺嘴硬,”阿叔嘿嘿一笑,“当年我出来那会儿也和你一样,一年多没回家,一想到家里的山野菜,口水都不住地往外流。”

“山野菜?”苏亮眼前一亮。

“对啊,咱们家乡的山野菜,城里人估计见都没见过,村里人看不上,可到了大城市都是原生态食品,不到高级饭店还吃不到呢。”

“原生态食品?高级饭店?”苏亮似乎嗅到了商机,“阿叔,能不能麻烦你一件事。”他换了一副模样。

“跟你阿叔还有什么客套的,有什么困难直接说。”

“阿叔,刚才被你一说,我确实有些想家了,我想请假,回家过段时间。”

“嘿,我以为什么事呢,那我就先给你批半个月。”

“谢谢阿叔,谢谢阿叔!”苏亮感恩戴德。他感恩的,并不是阿叔准了他的假,而是在阿叔的提醒下,他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直播题材,他取名为“农娃的乡下生活”。

苏亮的家位于云汐市郊区的黑虎山脚下。山的得名,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为唐僧取经路过时,孙悟空打死的一只黑虎妖所化,在动荡年间,山上发生过许多诡异的事情,尤其是山窝中的那几间石屋,至今不知是谁所建,也不知到底有何用途,只知道那里曾惨死过一个被鬼上身的老头。

这个传说,苏亮在直播时曾原封不动地说给了“吃瓜网友”听,那些猎奇心强的网友一直怂恿苏亮,希望他能让大家见识见识。

起先,苏亮并不以为意,依旧按照原计划直播一些挖野菜、做农家饭的视频,可时间一长,那些被晾在一边的网友心态有了转变,他们从最初的质疑逐步发展成冷嘲热讽。苏亮的心态可比不上那些“直播艺人”,每当他看到那些刺耳的留言,心里就莫名地烦躁。于是他在一次直播中放下狠话:“下一期,直播‘走进黑虎山’。”

在村里,很多人都没什么文化,以至于大家对黑虎山的传言深信不疑,除非是上山采草药,否则很少有人敢踏入黑虎山腹地。这次直播,是苏亮赌气而为,其实他心里也有些发毛,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当着十几万网友的面,就算是刀山火海,他也必须硬着头皮闯一闯。

直播定在了3天后的早上,为了给自己壮胆,苏亮让弟弟当起了跟拍。一路上,他挥舞着砍刀披荆斩棘,围观的网友也越来越多,看着满屏的礼物,苏亮感觉肾上腺素在不停地分泌,一路走来,除了发现了几条蛇,他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事。这种情况不光让“吃瓜网友”兴味索然,就连他自己都觉得相当无聊。于是苏亮的铁杆粉丝纷纷留言,希望他能去石屋一探究竟。

黑虎山直播,他原本想多做几期,而“石屋探险”也是最后的压轴节目。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此平淡的内容,要是再多来几期,肯定会遭到网友吐槽。

苏亮心里估摸着围观人数差不多到了峰值,于是他手一挥,径直朝山窝中的那几间石屋走去。

距离越来越近,传说中的石屋也逐渐清晰可辨。黑虎山腹地共3间石屋,呈三角形排列。每间石屋的面积约在40平方米,主用料均为黑虎山自产山石,墙体缝隙处用石粉衔接,这种古老的建筑工艺,最少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从外观看,屋子有年头了,其中一间石屋外有烟熏痕迹,说明这里曾有人居住过。”苏亮边走边介绍,他的弟弟则举着自拍杆,顺着苏亮的指向把实时的画面呈现在网友面前。

苏亮径直往前,一个用石片垒起的坟包引起了他的注意:“坟地修在石屋附近,坟头有燃烧的痕迹,这里葬的应该是石屋的主人。”

看完了外围,苏亮应网友的要求,举起手电朝其中一间屋子走去,画面里,他捂起鼻子:“常年无人居住,屋内有些霉味。屋子的陈设很简单,多是一些木质家具,咱们去下一间看看。”

跟随镜头,苏亮走进了第二间石屋,就在光线把屋内照得忽明忽暗时,他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房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发黑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村里人最爱吃的腌肉。这种腌肉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只有本地人才会。腌肉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不光可以烹炒,还能生吃。没想到在这荒山野岭还能发现这个,我来数数有多少:1、2、3、4……乖乖,竟然有十好几块,最少也是半头猪的分量。看来石屋的主人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弟弟遵从指令,从墙角搬来了一个木凳,房梁并不高,有木凳垫脚,触手可及。苏亮掏出一把折叠刀说:“我取下一块给大家看看。”接着便将刀刃架在了拴肉的麻绳上。“绳子还挺结实。”画面里,苏亮的声音继续传来,“终于取下来了,给大家来个满屏。”弟弟将手机屏幕拉近,苏亮继续介绍:“咱们可以通过肉上的盐斑来判断年限,如果肉的表面长满绿毛,腌制时间最少在3年以上,这种年份的肉可以直接生吃。我手上这块还没长毛,盐层用手能搓掉,肉质紧实,差不多腌制了1年。腌肉我们家以前经常做,不过我实在想不起来这是猪身上的哪块肉,你们知道吗?”

“你都认不出来,我们怎么可能认出来?”

“不是猪肉,是不是其他野生动物的肉?”

“我怎么感觉像是干尸呢?我在考古队工作,这种干尸我见过。”

最后一条弹幕让苏亮大惊失色,他放下腌肉,把手电筒调至最亮,房梁上的其他肉块,被他一一扫过,突然,一串内脏让他寒毛倒竖,猪的内脏他见过,可这一串,分明超过了他的认知,他惊叫道:“难道真是干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