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赵王国
第423章赵王国舰队离开定海之后,便不再停靠,一路沿着台湾海峡南下,穿过吕宋岛与宁王岛之间的海上通道就进入了苏禄海,沿着大大小小的岛屿海岸线,一路来到赵王岛(赵王的封地包括内格罗斯岛、宿务岛和保和岛,不过赵王国人力有限,现在优先开发内格罗斯岛),这一次舰队给赵王国送来一千移民。
这一千移民对于赵王来首可是日盼夜盼,虽然朝廷给他送移民要收取高昂的运费,还要监管对移民的安排,但是赵王朱高燧还是希望朝廷能给他送点儿人过来。
因为朱高燧发现这里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赵王国打算以甘蔗榨糖为主要产业,这样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岛上的土人虽然比较温顺,但是干活的效率非常的底下,根本无法满足赵王国的用工需求。
甚至赵王跟他的邻居汉王国商量,希望能够从汉王国购买一些土人奴隶,用于甘蔗种植园的劳作。结果被汉王一口拒绝,汉王国现在人力还不够用呢,哪里有闲人给赵王国。
哥俩儿一商量,既然咱们都缺人,不行咱俩联合起来去北面的吕宋岛抓人,现在汉王国的造船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几百料的海船已经难不倒汉王国的工匠。
两人都不是什么好人,又没有大明那么多的道德约束,一拍即合,从此就开始了臭名昭著的捕奴行动。
可是干活的奴隶有了,监工的汉人却依然不足,这就急需从大明国内引进。这一趟给赵王国送来的一千人就是如此,为了控制宗室藩属国人口的增长,朝廷给藩属国的人口大多都是男子,除了是整个家庭一同前来,很少有女人被分配过来。
不过这难不倒汉王与赵王,这哥俩把抓到的土人女子集中起来,挑选长相好看的,赏赐给没有老婆的士兵和百姓,次一点儿的赏赐给那些一心一意给他们当狗腿子的土人。让这些土人管理他们自己的同胞,土人的不满就会从对汉人的额不满转移到土人狗腿子身上。
朱高燧非常热情的将洪保等人迎进了他的王宫,盛情款待了他们。赵王国的一切行政管理都在模仿汉王国,可以说就是一个翻版的汉王国,
当然赵王国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这个以甘蔗产业为主打产业就是赵王国的独创。
汉人来到这热带物产丰富的地区,根本不用犯愁吃饱饭的问题,只要勤快一点儿,就能吃喝不愁。
困扰汉人开发热带地区的最大敌人是疾病,尽管朱瞻基为了保证开发热带地区的安全,做了很多的准备。
比如说制作艾草制作的香囊用于驱蚊,比如宣传青蒿汁能够治疗疟疾,并且教会百姓如何辨认青蒿。
可是死亡率还是居高不下,每年因为疟疾等疾病死亡的青壮年不下一成。好在这个时代的百姓对于死亡的接受程度远比后世要高得多,老百姓对于移民海外后的生活总体是满意的。
除了不能回乡祭祖之外,他们已经把移民之地视作了第二故乡,在这个医学还比较落后的时代,就算在大明老家死亡率也不低。
朱高燧见这一次指挥船队的换成了洪保,在酒桌上便问道:“洪保!怎么这次老马没来?”
洪保叹了口气说道:“郑公公重病在身,现在留在上海养病,什么时候能够完全康复还不清楚!”
朱高燧听到郑和病倒的消息,也是一阵悲伤,这些内宦跟他们这几个皇子可以说是一起长大,郑和年老体衰,他们自己也已经是知天命之年。
“老马这辈子也算是功成名就,青史留名,没有白活这一辈子!不像孤这等皇室逆子,估计留下的都是骂名!”朱高燧有些感伤。
“殿下不必如此感怀,郑公公在海上漂泊半生,也该歇歇了。殿下分封海外,看似离开了中原之地,其实与中原又有何差别?
与在中原相比,殿下成了真正的一国之主,而不是只有虚名的藩王,您看看汉王如今是不是风生水起,藩王大会时出尽了风头。
殿下的赵王国好好经营,咱家看来不会输于汉王国!”
“孤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只是有些感慨,人老了总是喜欢胡思乱想。”朱高燧一惊,自己太过忘形了,眼前这个大太监可是皇帝的心腹,若是被误会成了心怀怨怼,传到大侄子耳朵里,可就大祸临头了!
洪保哈哈一笑道:“殿下春秋正盛,岂能言老,你我还能再为陛下效劳二十年!”
众人没想到这个色目人老太监竟然还有如此豪情,不禁也是心情澎湃,齐声应和道:“洪公公说的好,我大明有圣君在朝,正是我辈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朱高燧没想到这些人竟然跑到他王宫向皇帝表忠心,也只能跟着喊几句口号表示忠君爱国。宴席结束后,该谈正事的时候,洪保马上就像换了个人一般,每一项货物都要认真清点,每一个人都要赵王国给出明确的安置地点。
卸下布匹、农具、茶叶、瓷器等赵王国的日用必须品,装上赵王国的特产红糖,以及木料、矿石等原材料!
在洪保与赵王谈贸易的时候,王骥与于谦、弋谦三人已经在赵王世子的陪同下,来到了一座甘蔗庄园,这座庄园占地足有万亩,光是在庄园劳作的劳工就有上千人。
热带地区没有春夏秋冬,只要不缺水,什么时候都可以耕种,庄园把土地划分成不同的种植区域,保证每个月都有甘蔗成熟。
庄园中的熬汤作坊日夜不停地制作着红糖,这个时代制作白糖的淋泥法制糖技术还没有发明。
市面上普遍的糖都是红糖,富贵人家则吃冰糖,冰糖的制作成本高昂,根本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
就算是红糖,不是年节普通百姓家里也难得一见,红糖在这个时代那绝对是高档商品。
三人看到在监工的皮鞭下劳作的劳工,都是隐隐皱眉,这样的场景对于儒家文化是极度排斥的。
大庭广众之下公然以人为畜,绝对的违背读书人的三观。尽管他们背地里坏事也没少做,至少在大面上还是要脸的,如此奴役劳工有违圣人之道。
赵王世子朱瞻塙装作没看见几人的表情,给三人介绍道:“三位大人请看,这一片庄园占地一万亩,亩产甘蔗二千斤左右,可榨取红糖二百多斤,朝廷宝船队到港收货价是三十文每斤。
这一亩地的毛收入差不多是六贯左右,这一万亩甘蔗庄园,一年的毛收入差不多是六万贯,除去种子、人工、给王国缴纳的赋税之后,还能至少有一半的利润。
这可比种稻子要划算的多,我赵王国如今主打的就是甘蔗种植园,这样的大规模种植最省人工,这个种植园连工头加上劳工一起只有一千多人。”
王骥三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这样一个万亩庄园一年的利润竟然能有三万贯,这样的利润比起大明一个小县的税赋都不遑多让。
于谦更关心的是税赋的收取,若是朝廷得不到税收,这利润再大也不过便宜了豪强。
“敢问世子,这庄园所属何人?需要纳税几何?”
“这庄园只要是大明百姓移民到我赵王国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这样一个万亩庄园,买地需要花费四五万贯。
不同的土地价钱不一样,购买土地之后,这土地就是你的了,至于这个庄园你怎么经营,王国朝廷并不干涉,只要你照章纳税就行。
种植稻米十税一,种植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十税二,不过我赵国百姓只要有钱都想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
因为我赵国总体上并不缺食物,即使不种地,只凭着采摘与渔猎就能填饱肚子,王国朝廷鼓励种植粮食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
三位大人不考虑在我赵国投资一个庄园吗?若是三位有意愿,我赵国可以为三位提供贷款,保证让三位赚个盆满钵满!”
三人顿时明白了,这哪里是带他们来参观,分明是想拉他们入伙啊!不过三人都已经不是未经世事的毛头小子,最年轻的于谦也已经是而立之年。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这赵国所卖的肯定是没有开垦的荒地,花四五万贯买了地,至少还要花同样的代价进行开发。赵国给出这么优惠的条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让投资者帮他们从国内拉人,不管投资成不成功,从国内带来的百姓都会留在赵国,增加了赵国的人口。
几人不禁动容,这些藩王在国内简直就是蛀虫,好事没干几件,坏事做的数不清。
就因为他们姓朱便无人敢招惹他们,短短几十年便成了大明的一大敝政,如今被封到海外,就跟换了个似的,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的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为了增强国力连忽悠的手段都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