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灭左军称霸巢湖
第165章灭左军称霸巢湖
由于黑火药手雷威力有限,加上缺乏稳定的硫磺供应渠道,石山此前只安排童四儿赶制了三十枚。
池水之战中,乙三营(指挥使王弼)阻击阿鲁辉哥所部骑兵用去十三枚,还剩下十七枚。
暂时逼降左君弼后,考虑到梁县直面元军、合肥军和“彭祖家”三方势力的压力,石山班师时便将这批剩下的手雷全数留给了抚军卫。
邵荣此次响应石山命令,派兵出城佯动,牵制合肥兵马,极有可能会在野外遭遇后者骑兵。
邵荣便让蔡复带上所有手雷以防万一,没想到此物竟真的救了朱重八一命。
张焕虽然在即将攻破营寨的最后关头放弃了进攻,但合肥军因此也打出了敢战之名。
蔡复不敢托大,见好就收,战后略作休整便拆毁了营寨,撤回梁县。
陆地战场的硝烟暂时散去,而在朱重八挥洒热血的这片战场的南方数十里,浩瀚的巢湖水面之上,一场决定区域霸主的水战风暴,却即将酝酿成型。
姥山岛西南水域,湖风猎猎,吹拂着船帆,红旗营水师正在进行规模庞大的合成训练。
俞廷玉、廖永安率部来投后,红旗营水师规模膨胀,已经初具气象,统合巢湖渔户,确立红旗营在巢湖水上霸权的时机已然成熟。
而完成此战略的第一步,便是要吃掉盘踞在淝水入湖口一带的左君美船队。
徐达站在自己旗舰的船头,他脚下这艘所谓的“大船”,实际只比常见的巢湖渔船稍大些,并经过简单的改造,平底、低舷、单层半甲板,行驶在稍微大点的风浪中,船体就会起伏明显。
其人眉头微锁,感受着脚下船板的颠簸。
舟船是水师一切战术的根基,为将者必须对麾下每一条船的性能了如指掌,如此方能“知彼”,否则便是纸上谈兵,害人害己。
红旗营水师当前最大的困境是人多船少,现有的一百七十余条渔船,普遍存在平底、低舷、深仓、无甲板等致命缺陷,并不适宜用作水战。
这种糟糕的船体设计,加上巢湖开阔水域常见的风浪颠簸,使得船只摇晃剧烈,严重限制了弓弩手在船上的瞄准和射击稳定性,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为此,徐达将有限的资源做了精细的划分。
他自己只挑选了这条相对最平稳的船作为旗舰,安排了三十名水性最好,意志最坚定的本部精锐随舰护卫,他们既是亲兵,也是种子。
其余本部将士则留在水寨中,使用淘汰下来的九条最破旧的无帆小渔船,由杨破浪指挥,在相对平静的近岸水域进行最基础的适应性训练。
——熟悉水性,克服晕船,练习在摇晃中站稳,传递物品,甚至尝试在极小幅度内划桨转向,枯燥而无趣,却是打牢水战根基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张德胜、俞廷玉、廖永安麾下的人马,则幸运得多。
他们本就是巢湖中讨生活多年的老渔户,渔船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早就不惧风浪。
此刻,他们的船队正散布在姥山岛西南的广阔水域,进行着更贴近实战的训练:
各船之间用简易却明确的旗语信号传递命令;练习船队编队航行、转向、包抄等协同配合;以及最凶险也最重要的跳帮夺船演练。
粗粝的号子声、船桨拍打水面的声音、模拟接舷时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充满活力,却也难掩这支初生舰队“战船”的简陋。
徐达的目光扫过麾下舰队,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沉甸甸的压力。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随时会来。
“总管!急报!”
外围警戒的一条快船如同离弦之箭,劈波斩浪疾驰而来,船上的哨兵声音带着变调的尖锐:
“东南方发现左氏船队!正杀奔水寨而来!大小舟船,黑压压一片,恐有近两百艘!”
徐达心头猛地一沉!左君美原本占据渔产丰饶的淝水入湖口,位于姥山岛西北方向,为防其偷袭,他特意将训练地点选在岛西南面。
却不料这左君美这厮竟如此狡猾,率船队绕了偌大一个圈子,从东南方向直扑水寨。
这一下,完全打乱了徐达的部署。
“看清旗号?确是左君美?”
徐达沉声追问,手已按在了腰刀上,神情严肃而紧张。
“千真万确!‘左’字大旗,领头的是两艘双层大船!”哨船水兵急答。
左氏船队不仅数量众多,此前有左武(左君美之父)在岸上支持,大船数量更是占优,特别是那两艘加装了双层甲板的改造战船,在当下的巢湖,真正的水战利器。
更糟糕的是,此刻风向是东南风,左君美船队顺风而来,速度极快,若是两军在水面遭遇,那左氏船队无论是机动能力,还是弓箭抛射都占尽优势。
徐达瞬间判断出当前形势,以及左君美可能做出的战术选择,下令道:
“传令,全军速回水寨!各船保持队形,不得混乱!张德胜部断后掩护!”
将令已下,旗手挥舞着红蓝两色信号旗,将命令迅速传递出去。
此时水师船队位于姥山岛西南,要返回位于岛北的水寨,航向大致是东北,虽然能借上部分东南风的侧风,航速定然比不上顺风满帆、直扑而来的左氏船队。
但无论如何,也必须尽快回援,水寨不容有失。
望着旗舰上打出的回撤信号,正在操练的各部船队迅速转向。
俞廷玉、廖永安两部反应最快,船帆调整,桨手奋力划水,开始转向回航,平静的训练水域,瞬间被紧张的气氛笼罩。桨橹击水声骤然密集,湖面上划开一道道急促的白色航迹。
就在徐达紧急回援之时,左君美站在他那艘双层甲板旗舰的船楼上,望着越来越近的姥山岛轮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晨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也映照着他眼中燃烧的野心。
当初,其父左武安排他下巢湖“打渔”,便是以其善于乱世保存家业的武人敏锐嗅觉,预感到天下将乱,为家族暗中积攒水上力量。
但彼时大元虽乱,公开举义者却旋即被官军覆灭,朝廷威严尚在,左君美行事极其谨慎,船队规模始终控制在五十艘以内,绝不做出头鸟。